(一)汤集卷六页178《送胡司理都匀,癸未秋已闻播横,勉之》。
按:据《贵州通志》卷十七“职官”,万历时任贵州司理胡姓者两人,即:胡校,安徽池州人;胡孝崇,湖南辰州人,皆以举人任。汤显祖往来江西和南京之间,都必须取道池州,他在池州有许多朋友。故此诗所送胡司理应是胡校。
(二)汤集卷六页186《送王淑父理广平,有怀马长平》。
按:查《乾隆广平府志》卷十三“职官”,万历时有王姓推官两人,一为王价,孟津进士;另为王遵训,杞县进士。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王遵训,宁陵人,与汤显祖同为万历十一年进士。“府志”作杞县人,误。淑父,或为王遵训之号。宁陵在明代属河南归德府,《乾隆归德府志》卷六“选举”:“王遵训,万历癸未科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据《明实录》神宗十九年五月辛卯二十七日,户科给事中王遵训上《请加意旁搜人才疏》,王氏应为户科给事中,“府志”或有误。官至佥事(见《河南府志》卷四十五“选
举”)。
(三)汤集卷七页229《答恒叔并忆梦白伯符》。
按:笺注云:“伯符,不详”。伯符其人可考,陈泰来字伯符,一字上交(《见明诗综》卷五十三小传),平湖人。年十九,中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顺天府教授,进国子博士。后迁礼部员外郎,因抗疏申救赵南星,谪饶平典史。泰昌时,赠光禄少卿。传见《明史》卷二百三十一、《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五。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五,著录有《员峤集》,冯梦桢为选《陈伯符诗集序》(见《快雪堂集》卷二)。
(四)汤集卷七页234《寄罗青浦兼怀旧令长卿》。
按:罗青浦,即青浦令罗朝国。据《嘉庆松江府志》卷四十二“名宦”,罗朝国,字维桢,号柱宇(《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三“职官”),新建人。万历十一年进士,除青浦县令。以课绩高等,徵为吏部主事。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所谓旧令长卿,指汤氏的友人屠隆,他是万历五年(1577)进士,
授 知 颍 上令, 万历七年(1579)调青浦,十一年(1584)秋升礼部主事。
(五)汤集卷八页248《顾膳部宴归三十韵》,又同卷页258《送顾思益膳部》。
按:顾膳部,即礼部精膳司郎中顾汝学,汤显祖同年进士。《康熙太平府志》卷十五“职官·知府”:“顾汝学,字思益,号悦庵,浙江仁和(今杭州)。进士,通判言子,郎中任。风雅清正。著有《悦庵集》。”据“府志”,顾氏万历二十年(1592)由郎中任知府。郎中,指南京礼部精膳司的主官。又历四川按察副使(见《四川通志》卷四十“职官”),万历中,官至云南按察史、右参政,卒於官(见《天启滇志》卷十一“官师志”)。《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六著录,顾汝学著有《双清堂集》七卷,即卷一《西湖草》,卷二《北征草》。卷三四《白门草》,卷五《青山草》,卷六《上计草》,卷七《青山草》。卷首有“临川汤显祖序”,曲江邓光祚后序。《双清堂集序》汤集未收。
(六)汤集卷八页249《送安卿》。
按:安绍芳(1548~1605),字懋卿,无锡人。太学生。工诗善书。著有《西林全集》二十卷,传见曹溶《明人小传》卷四。《西林全集》卷五有《分得鸟衣巷同吴公择臧晋叔徐茂吴汤义仍诸子赋》:“曾闻江左事,兹地擅风流。素倩围棋赌,钱将作埒游。衣冠多捉,里巷半鸣驺。惆怅豪华尽,空馀故垒秋。”诗题称汤显祖等为诸子,说明当时皆未及第。万历初,安绍芳三十多岁,正居住在金陵。所以《送安卿》才写道“安卿此时三十余,未三十时金陵居”。“安卿诗人亦画史”,“吴山惠水是君家”等,也皆与安氏籍里和为人相合。可知安卿就是安懋卿,疑诗题脱一字,应为《送安懋卿》。据《汤显祖年谱》,万历四年(1576),汤氏游南太学时,可能於此时结识安懋卿。
(七)汤集卷六页269《送王当世理台州,有怀天台胜寄,乞县不果偶及》。
按:笺注云:“据《台州府志》,王道显,闽人,是年(荫按:指万历十六年戊子)任台州推官。”此注稍简,今据《兰台法鉴录》卷二十小传,略作补充:王道显,字纯甫,福建同安人。汤显祖同年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由台
州 府 推 官 选 贵 州 道 御
使。万历十九年(1591),升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又见《山东通志》卷二十五“职官”),云南参议,浙江副使。官至参政(《康熙福建通志》卷三十七“选举”)。送行诗写於万历十六年(1588)。
(八)汤集卷十页339《送吴幼锺归皖》。
按:笺注云:“〔吴幼锺〕皖人。本书卷八《送汪汝立郎中奏最,兼怀吴幼锺马长平》诗云:‘不知归皖否,可悉吴生状?前观乞米帖,君归与筹量。无令卒饥死,负此时贤望。’境况甚苦,馀不详。吴幼锺其人可考。其名秀,安徽怀宁人,万历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兴同年顾宪成辈讲学东林,以道德文章相砥砺,世号五人,一时麟凤。迁礼科给事中、给谏,直声震天下。以忤权贵,出为河南右布政兼按察佥事。莅任一月,遂陈疾、乞归。归筑方丈一室,改号齐。卒后,门人私谥为直方先生。传见《江南通志》一百六十四“人物志·儒林”、《康熙怀宁县志》卷二十三“理学”
(九)汤集卷十页396《寄李铜陵有怀佘参知先辈》。
按:查《乾隆铜陵县志》卷二,万历时任知县李姓者仅李思振一人。李思振,广东海阳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十八年(1590)除铜陵县令,二十二年(1592)卒於官,由熊懋官接任。
(十)汤集卷十页397《送陈比部宪蜀暂归福清》
按:陈比部其人可考,即刑部郎中陈锦,福建漳州人,汤显祖同年进士。据《福建通志》卷三十六“选举”,陈锦,先授康海令,历比部郎,擢四川按察副使。比部,即刑部。
(十一)汤集卷十页397《送汪青城》
按:查《民国青城县志》卷一“知县”,万历时知县无汪姓者,只有名江焕者,注云:“河南嵩县籍,徽州府人。治威仪,立府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万历十一年进士,有“汪焕、河南嵩县守御千户所籍,直隶休宁人。”江焕和汪焕的籍贯、里居皆相同,应为同一人,《民国青城县志》将“汪”字误成“江”字,所以“汪焕”也就误作“江焕”了。据《康熙休宁县志》卷五,汪焕,汤显祖同年进士,“字文仲,千村人。知任丘县,升户部主事,进郎中,卒”。《光绪河北广昌县志》卷三,“汪焕,南直隶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行取刑部主事,历户部郎中”。两志所载略有出入。
(十二)汤集卷十三页525《送谢君实理高州》。
按:《光绪高州府志》卷十六“职官”,万历时任推官者,有“谢继科,江西金溪人”。查《抚州府志》卷五十一“宦业”:“谢继科,字哲甫,金溪人。万历已丑进士,授山东登州府推官,由刑部侍郎出知琼州府。”《乾隆琼州府志》卷之五上“官秩”云:“知府,谢继科,江西金溪人。民祠祀浮粟泉。”据该志卷一“山川”所载,浮粟泉,又名金粟泉,万历四十二年,郡守谢继科在泉旁井上甃石琢双龙头於井中,泉从口涌出,使周围田地得以灌溉。万历四十五年(1617),提学副使戴熺建祠於泉上。由此可知,谢继科任琼州知府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左右,而他任广东高州府司理的时间则不详。
(十三)汤集卷十四页587《忽见缪仲醇二首》,又卷四十七页1468《答缪仲醇》。
按:汤诗笺注云:“缪仲醇,吴人,曾为闽抚许浮远幕客。”此注过简,今略作补充:缪希雍(?~1627)字仲醇,自称泌园叟,常熟人,后移家金坛。喜谈古今成败事;所重在气节,与东林诸人相友善。精医术,治病多奇中。故他曾经关心过汤显祖的病,汤氏有《七年病答缪仲醇》之诗(见汤集卷十六)可证。著有《先醒斋广笔记》四卷、《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书箧图解》一卷等。传见《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李时珍传附、清龚立本《烟艇永怀》卷三。
(十四)卷十六页671《上巳前一日永宁寺同莆中蓝翰卿宗侯郁仪孔阳孝廉邓太素》诗。又汤集卷四十八页1449《与邓太素》。
按:前诗笺注云:“[邓太素],不详。”邓太素其人可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五云:“邓文明诸集共十卷,字太素,南昌人,连州知州。”查《光绪江西通志》卷三十“选举表”:“万历十三年乙酉乡试,邓文明崇仁人,知州。”《千顷堂书目》作“南昌人”,误。据《同治连州志》卷五“职官”,邓文明,天启元年(1621)出任知州。
(十五)汤集卷十八页806《魏辟疆云欲上都二首》。
按:黄汝亨为魏辟疆之父魏廷玉所撰《奉训大夫宗人府仪宾魏公墓表》说:“余为锺陵令时,以汤若士识西昌魏生辟疆曰广国者,名士也。”(见《寓林集》卷十六)《寓林集》卷二十六有《与魏辟疆》信。《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五:“魏文国《文集》十卷,字辟疆,南昌人,诸生。”据“墓表”,“迨余去锺陵,辟疆以太学入京师来会。”黄汝亨万历三十三年五月离开锺陵,先回杭州探亲,六月抵家,因朝局纷争未能赴京,直至次年正月梢才成行,到京师已四月(见《寓林集》卷二十七《答吴安节荐师》)。此诗应为于万历三十四年或稍后。万历三十九年,左光斗奉使江西时,曾有诗赠给他:“莫因相识晚,不与订生平。”(《左忠毅公集》卷三《赠魏辟疆太学》)
(十六)汤集卷十八页808《送桂文学归慈溪兼讯姜给事松槃》。
按:姜给事松槃可考。其人即理学家姜应麟,清姜宸英《湛园集》卷五有《先太常公传略》,云:姜应麟(1546~1630),字泰符,号松,浙江慈溪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万历十四年(1586),疏请封皇长子生母郑贵妃为皇贵妃,上怒,谪广昌典史。五
年 后,量 知 馀干 县 令。万 历 二
十九年(1601),有诏立皇长子为太子,公喜遂归,杜门垂二十年。光宗立,起补太仆寺少卿,赠太常卿。著有《五经绪言》等,尤精於《易》,有《周易容光》、《易会》诸书。
(十七)汤集卷二十页902《送刘司理平乐》。
按:刘司理其人可考。今查《嘉庆平乐县志》卷十六“秩官”,万历时任推官者仅刘镇一人,“福建进士,万历十二年任”。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他也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福建福清人。《光绪福清县志》卷十四“循良”有小传:刘镇,字雅居,福清万安里鳌江人。进士及第后,授广西平乐府推官。其地苗瑶杂居,刘镇能劝学兴文、凿山、置堡,民甚安之。转刑部主事,旋以疾乞休。行至杭州,中途而卒,贫无以殓。他为诸生时即博学能文,尤长於声诗,所著有《纪游小草》。既然是万历十二年(1584)任平乐府推官,送行诗应作於这一年。
(十八)汤集卷二十页905《送徐大名》。
按:汤氏惯用做官之地称人,今查《民国大名县志》卷十四“官师”,万历时,任大名知县徐姓者仅一人,即徐顺明,所谓徐大名应指此人。他是杞县进士,二十七年任(1599)。再检《乾隆杞县志》卷十“选举”:徐顺明,字子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城知县(荫按:大名本汉元城地,明清同属大名府,1913年两县合并为大名县)。升刑部员外郎,历郧阳知府、四川副使、陕西参政。徐氏万历二十七年(1599)任大名县令,送行诗或写於此年。
(十九)汤集卷二十一页929《花塘答苏青阳》。
按:查《光绪青阳县志》卷二“职官志”,万历时任青阳县令苏姓者仅苏万民一人,湖北江陵人(荫按:应为安远人)。万历四年(1576)由举人任,后擢监察御史。其后任卢尧典,万历九年接任。《湖广通志》卷三十五“选举志”,苏万民,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安远人。《同治安远县志》卷三,说他由青阳知县升贵州御史。
(二十)汤集卷四十四页1332《与张东山司马》。
按:张东山其人可考,即张应泰,字大来,号东山,安徽泾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泰和县令,量移河间丞,转南礼部主事,寻改兵部,升吉安守,未莅任,卒。著有《艺葵草》、《百门草》、《晚香亭稿》、《泾献遗音》等。传见《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九“文苑”。据郭子章《黔草》卷十二《泰和邑侯张东山先生德政碑》,“张侯令吾邑六年”,他万历二十年(1592)任县令,二十五年(1597)离任。信中问“禹金今有新声否”?禹金即梅鼎祚,安徽宣城人,撰有传奇《玉合记》、《长命楼记》等。宣城与泾县毗邻,此信当写於张东山由兵部任归家泾县后,故信中顺便问及梅鼎祚近况。
(二十一)汤集卷四十六页1407《与张异度》。
按:据钱谦益《初学集》卷五十四《张异度墓铭》:张异度,名世伟,吴江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顺天乡试,寻以贤良方正不就。生
於 隆 庆 三 年(1569),卒
於崇祯十四年(1641)。崇祯甲申(十七年,1644)赠翰林待诏。著有《白广齐集》、《周史部纪事》等。
(二十二)汤集卷四十八页1484《与沈华东宪伯》,页1485《答沈华东》。
按:汤集卷六有《同沈胤盛送钱国贤赉武成侯诰之广陵归觐》诗,卷七又有《初南奉常留别沈胤盛亳州》诗,前诗笺注云:“[沈胤盛]或名丞,显祖同年进士,又为京寓邻居。”此笺注欠详。查《光绪亳州志》卷十有沈丞小传,他万历十二年(1585)任亳州知州。传见《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五:沈丞,字华东,桐乡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初任亳州守,丁艰;服阕,补濮州。升福州郡守,改济南。擢宪副,改督粮参政。升按察使,寻改福建右方伯。丙辰入觐,改山东左布政,逾年,擢操江都御史。据《江西通志》卷十三“职官表”,邬鸣雷,万历三十八年(1610)任左参政。沈丞乃其后任。此信或写於他任江西右参政时。
(二十三)汤集卷四十八页1458《与苏石水督学》。
按:苏石水其人可考,即苏茂相,字弘家,号石水,晋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彰德守。迁河南副使,寻督学江西。累官至刑部尚书。传见《乾隆晋江县志》卷九“人物”、《泉州府志》卷四十四~四十五。据《千顷堂书目》卷十,苏氏著有《皇明名臣类编》、《临民宝镜》、《读史咏言》等。
(二十四)汤集卷四十八页1495《与易楚衡》。
按:易楚衡其人可考。其名之贞,一字忠甫,湖广蕲水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万历七年,授青浦教谕(见《光绪青浦县志》卷十“职官表”)。以廉勤擢户部郎中,督饷易州,奏免积逋二十万。行部至良乡,悯逋粮故官,为请减十之九,且捐俸代偿之。奏罢矿璫王虎,卒为忌者所中,出守马湖,三月归。传见《湖广通志》卷五十二“人物”、《光绪青浦县志》卷十四“职官”。马湖府明置,清废,属四川屏山县。今查《乾隆屏山县志》卷山“秩官志”:“易之贞、蕲水人。举人,万历二十六年任。”到任仅三个月,即辞归。此信应写於易氏归家以后。
(二十五)汤集卷四十九页1533《寄叶增城》。
按:叶增城(荫按:增,《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六“叶灿”条作“曾”,是)名灿,一字以冲,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南国子司业,历左中允、右庶子。天启末削籍。崇祯初,起补少詹侍读学士加礼部右侍郎,累迁至南礼部尚书。追赠文庄。有《天柱》、《南中》、《庑下》诸集及《读书堂稿》。传见《桐城耆旧传》卷五。此信云:“方布寒畴,而传春录者云,门下高发矣。”当写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叶氏进士及第后。
(二十六)汤集卷四十九页1537《答沈幼宰》。
按:沈幼宰名长卿,钱塘人。举万历四十(1612)年顺天乡试。《沈氏弋说》卷六《世俗好传人死》,自述其父死后他的不幸遭遇:“予辛丑遭惟薄之变,壬寅遭阋墙之变,辛亥遭逆奴谋杀之过於中途,命几殒者屡矣。”此信云:“尊公名德中朝,旧於让亭师座右习闻风淑”。据黄汝亨《寓林集》卷十七《四川按察司佥事沈公行状》:幼宰父沈,字才叔,号襟江。万历十六进士
(1588),授凤阳府推官,终官四川按察司佥事。让亭,即沈楠之别号。他和沈应是兄弟行。卷五十一页1646《弋说序》:“子殆有意於时,传记而敏给者欤!”据万历刊本《沈氏弋说》,“传
说”之“传”字,为“博”字之误。
吴书荫,1938年12月生。1962年毕业於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Examination,Comment,Supplementation and Correction of the Col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Tang Xianzu Wu Shuyin Summary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examin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of the Xu
Shuofang-edited Col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Tang Xianzu. It
rectifies 14 errors produced owing to oversight,makes 17
supplements and amends items on the dating of works, and identifies
47 of Tang,s friends in 25 items.
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我们从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专著中,领悟了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的人文精神、艺术思想。前辈们对原著独到的诠释和见解,对我们启发甚大,从思想上对重排《牡丹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一并向“汤学”的研究者们表示我们的敬意。
对《牡丹亭》剧本的分析与理解,相信剧组的演职人员要比我掌握得深入、透彻。本次重排,中心任务是:在解构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对原著精神的突出体现,以及寻找昆曲本体艺术特征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表达方式。因此,我愿就创作等问题,提出我的观点和认识,进而提出可行性创作纲领。
表达作品,首先应考虑准确传达出作者的原意,这是二度创作的义务和职责。对作品可以有不同解释,但不可离母题过远。否则又何必选择这个作品来表现呢?这一观点希望合作集体能够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