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爱情题材的戏剧杰作,但又绝非仅为爱情而写爱情,其主旨丰厚而深刻。《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不仅有“至情”的化身,身上还呈现出不少宗教色彩,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深刻。张扬自我、肯定人性是最基本和最朴素的意蕴,敢对美好爱情进行深度赞美,又是更深一层的意蕴。所以说,《牡丹亭》是一部仰仗天地鬼神和皇权等宗教力量来肯定人欲,礼赞爱情,寄托人生况味的不朽之作。
关键词:牡丹亭 人物形象 文化 多重意蕴
400年前,汤显祖自己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何况沈德符《顾曲杂言》也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时光转至今日,《牡丹亭》虽不能说是千古绝唱,却仍能给人留下相当大的震撼力。
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带着这种深深的遗憾弃官回家,从少年的踌躇满志到弃官回家的心灰意冷,他彻底与沉浮十五年的宦海生活绝缘了。弃官不弃世,对宦海生活的冷淡,并不等于他对人生的追求全然归于虚空。他把破灭的政治理想和对人生“至情”的追求由宦海转嫁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这种转嫁,《牡丹亭》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文学作品。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不仅创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从而弥补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世人体味在“理”学统治世界中“情”这种世外桃源。汤显祖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启蒙思潮正蠢蠢欲动的时代,祖父祖母热衷于道教,而父亲则纯粹用儒家的思想来教育他。他曾言:“家君恒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①他少年时的古文辞老师徐良傅“颇有怀仙之致”,业师罗汝芳则为泰州学派的大师,这就决定他的思想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热衷于建功立业,博得功名,在数次仕途沉浮之后,愈来愈感受到政治理想的渺茫和儒道释三教所形成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大网对世人身心深深地禁锢。后来,汤显祖在思想家李贽和僧人达观的影响下,弃官回家,开始追求人生的“情”,认为“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在《牡丹亭》中,更展示了对“至情”的追求,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明人王思任评得好:“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声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批评玉茗堂牡丹亭词叙》)当然,这些是他们性格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从“理”和“情”的角度讲,他们的性格又具有二重性。雨果说得好:“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②所以,汤显祖的理想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更不能脱离“理”学控制的世界,他的“情”只能在“理”中“呐喊”。
一、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杜宝形象与汤显祖政治理想的联系。
杜宝保守,固执却不迂腐,从他身上能明显看出汤显祖在现实中的政治理想。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义、礼、智、信为立身之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圣人气象,不失有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一面。汤显祖政治理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他坚持“贵生”重民,以民为本,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而杜宝“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训女》③在南安《劝农》时显现出他重农一面“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从当地人口中可以知道他的政绩“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闹觞》中,他能舍家为国,公而忘私,女儿新逝,但接到朝廷圣旨镇守淮扬,便立刻携夫人和春香上路,对于女儿他是无情的,可对于国家他又显得“忠”。《折寇》《围释》中,他哀怜苍生,面对声势浩大的兵势能坐怀不乱,最终用计降服李全夫妇,恰遇明君,博得了功名。从为政之初至完结,杜宝正好走了一条汤显祖所“羡慕”的仕途之路,明显地显示出汤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积极入世思想,这条路在现实中虽未实现却在《牡丹亭》中几经坎坷而完成。
二、佛老思想对“情”的释放:杜丽娘对“至情”的追求。
汤显祖受祖传家风的影响,祖父曾劝儿孙弃官学道,祖母也常诵读经书,启蒙老师徐良傅也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也深通神佛叶纳之旨,辞官回家正是受达观影响,因此,他的思想受佛老思想影响着实不少,混杂在一起的儒释道文化为他构建了他的“至情”论。杜丽娘对“至情”的追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轨迹。道家着重追求“自然”,特别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道教中又有天地神鬼所组成的世界,都为杜丽娘追求至情做了铺垫。
杜丽娘在《惊梦》中说:“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正是对“天然”的追求,才能在圣人经典《关雎》中读出“情”来,并发出“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的感叹。处于深闺的她正无奈自怜时,花神给她在梦中提供了机会,并庇护和赞助他们,欢会毕竟是短暂的,她寻梦未果,郁郁而终。死亡后的杜丽娘拥有了巨大的自由,可以向冥府的胡判官倾诉衷肠,胡判官虽为鬼主,来自仙界,不应有情欲,却被杜丽娘为情而死感动,允许她可以在阴间自在飘荡,等待梦中情郎,直至破棺还阳,又嘱咐花神保护好她的肉身,千万不要损坏。由于花神和胡判官的帮助,杜丽娘才有机会重返阳界,能与柳梦梅双飞。
石道姑无疑是道家的代表,既荒诞又明理,身为道姑,却可以理解世俗人情,可见她并未达到脱离世俗的境界。她又比陈最良明理,柳梦梅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掘坟开馆,并及时想法护送柳杜到安全的地方,敢于置朝廷律法不顾,尽心尽意帮助这对有情人,算是一位不忘人间烟火的好道姑。
佛家中有一支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④此外,佛教“富有天上地下毫无拘束的幻想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⑤佛道两家为杜追求“至情”提供了客观条件。柳梦梅一出场就说做了一梦,梦见“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言怀》),因此改名柳梦梅。杜丽娘也做梦,并感觉到自己的“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写真》)⑥,花神说:“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惊梦》)⑦更印证了佛家说法:一切事物常由因缘而成,正是因缘天注定,柳杜经历了各种坎坷还是走到了一起,充满了传奇色彩,完成了对“至情”的追求。
佛道本来都有禁欲的思想,汤显祖却为“情”找到了宗教依据。杜丽娘以孝女面目出场,足以证明她的柔顺和驯服,而梦中与一素不相识的男子自由结合,不过是她美好人性的自然发展。这样的赤子之情并不悖逆于天地神鬼的宗法性宗教,因而在花园中花神对他们采取了保护的态度,欢会后的杜丽娘一往情深,因苦苦相思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份“至情”是恪守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贞节烈妇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胡判官也为杜丽娘的“一梦而亡”感到惊诧。胡判官还从玉皇大帝钦定“婚姻簿”里找到了依据。这样,柳杜交欢便于情于理地成为天经地义的好事,且无可指责。汤显祖安排如此巧妙,可见他对宗教文化理解之深。
从“一、二”分析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弃官不弃世,从容不迫,聪明地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至情”追求在“理”的天空下找到了一片生存的土地。他对“至情”的追求不仅仅是在宗教中为它寻找立足之地,更想掀起对“理”无情的批判和正面较量
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封建礼教形成历时长,成分复杂,它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依据,融合道家、佛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特别是“理”学被奉为绝对权威后,表现得日趋教条、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身心,而且产生了一批假道学家、卫道士,他们谋取个人利禄,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混迹于社会之中,使“理”学在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正直人们心中信誉扫地。随之,出现了一股怀疑甚至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潮,汤显祖正是其中一员,他不仅怀疑还以情反理,提出了自己的“至情”论:一、从宏观看,他认为“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二、从程度看,“情”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三、从途径看,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他的至情观在《牡丹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春香对陈最良的嘲讽
陈最良是一个迂腐而又顽固的老腐儒,除了诗书教条,一无所知,也别无所求。他按照孟夫子“求其放心”的教导来修炼自己,也用它来教训和管束学生。他心如死灰,大风大浪也不能惊起半点波澜。春香却是个聪明伶俐的丫头,身处的位置本来是不能有说话权力的,而汤显祖却有意让她直接反对陈最良——小姐的尊师,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也是替杜丽娘反抗。陈最良身为杜丽娘的老师,一开始就用封建教条,在饮食起居,行为举止方面严格拘束杜的身心,就是诸如“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闺塾》以及“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幛”《肃苑》,而伴读丫头春香对此敢给予一针见血的揭露:“《昔氏贤文》,把人禁杀”《闺塾》,直接倒出了心中的不满。陈最良把《关雎》按照后妃功德解释为“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春香不仅道出了男女之情,还拿眉笔,鸳鸯砚来戏弄他,骂他“好个标老儿”《闺塾》,还敢在伴读时出去玩耍,与陈最良据理力争。陈最良迂腐至极,听说杜丽娘游园伤春,竟然大惑不解,大惊失色,对春香说:“你师傅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个伤春,从不曾游个花园”《肃苑》,一句话道出了他可悲、可怜、可叹,难怪春香说:“正是,年光到处皆堪赏,说与痴翁总不知”《肃苑》。陈最良声称医学、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杜丽娘生相思病时,杜宝首先想起了他,而他开的药方却是“做的按月通经陈妈妈”《诊祟》,春香不假思索指出,连杜丽娘也怀疑他的治病能力了。陈最良还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他利用杜丽娘老师的特殊身份换取杜宝的信任,以致造成杜宝对女儿夫人的绝情,和女婿的争执,最后还得到了荣华富贵与功名。
2、杜丽娘与父母的对峙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虽不迂腐却保守固执,深深恪守着封建礼教。他是封建官僚的代表,严格遵守封建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各种规范,并按此去要求女儿身心,在他眼里,诗书女工是名门闺秀的必修课,“古今贤淑,多晓诗书”《训女》。他是要把女儿培养成封建社会下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知书达理的贤淑之女,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他不仅把宣扬封建道德的《四书》推给女儿,还为女儿找一个“黄门腐儒”,“要她拘束身心”《诘病》。杜宝就这样用封建教条去扼杀一个活泼少女的青春与心灵,甚至为自己的女儿铺好了未来之路,还多次训斥妻子教育女儿不当,都表现了他固执、保守的一面。
杜丽娘的母亲杜夫人是一个标准的执行封建礼教的慈母形象,她虽对女儿总有一种疼爱之情,却又处处约束和管教,她训诫春香和杜丽娘:“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女孩儿只合香阁坐,拈花翦朵”《慈戒》。杜丽娘梦游后花园后,她训斥道:“因何昼寝于此?”《惊梦》,看见女儿裙钗上绣着成双成对的花鸟,也禁不住嗔怪,在爱女儿的同时又用封建教条去折磨女儿,摧残女儿。杜丽娘是一个名门闺秀,她的身份、父母、老师都不允许她有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行为。她本该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却整天被拘禁在绣房和书塾之中,不仅与世隔绝,还与大自然隔绝。她有古板的父母,迂腐的老师,稍不注意就会得到有背家教的罪名。名分、教养、环境为杜丽娘准备了一个无形的人间地狱,精神枷锁。她生的貌美多姿,却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惊梦》,现实的苦恼压得她无法呼吸。她聪明灵透,在儒家经典《关雎》中得到了“情”的气势,开始有伤春之怀,本无处寻情,花神却精心为她在梦中安排与柳郎交欢,但这只是一场春梦,醒来人去物空,且寻梦未果,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的感叹。虽然这“情”由“欲”而来,她一旦认定就不放,孜孜不倦的追求,直至因情而亡,这种死亡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决裂。特别是她能在阴间能自由的飘荡,可以与情人夜夜约会,不受任何限制,而后,破棺还阳后还是处女,这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讽。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来表达对性爱,对至真、至善、至美爱情的不倦追求。
3、柳梦梅与杜宝的针锋相对
柳梦梅受爱妻之托去寻找父母,最担心的便是杜宝不承认他这个女婿,果然不出所料,《硬拷》中,杜宝压根就不认他,开始只是不见或驱赶,最后坚决认定他是个招摇撞骗的冒牌货,甚至因为那一幅自画像认定他是个卑鄙无耻的盗墓贼。柳梦梅坚决不承认,把与丽娘的相识相爱细细说来,而杜宝不由分说,就命令人用柳条狠狠抽打,甚至柳中了状元也追着不放。柳梦梅中状元后索性不认丈人了,嘲笑杜宝说:“你这孔夫子,把公冶长陷缧绁中,我柳盗跖打地向鸳鸯冢。”最后撇下杜宝说:“老平章请了,你女婿赴宴去也”。柳梦梅敢于为感情辩护,不卑不亢,这一点很可贵,宣扬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家长,这对于封建礼教又是一个有力的反抗。
4、《圆驾》对“情”和“理”的调和
《圆驾》一出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通情达理与假道学的固执教条的正面较量。为了爱情,两人寻找各种理由:杜丽娘说:“万岁,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之恩,真乃是无媒而嫁……保妾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接着柳梦梅更直接的把两人的自由结合归之于宗教性的至高无上的“阴阳配合正理”。也正因为此,杜丽娘第一次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柳杜抗争,巧妙地借助于宗教“天命”,世俗的“王法”来突破“存天理,去人欲”的教条。在宗法制宗教和宗法制礼教范围内,为人情,为人欲安度了一个合法的位置者,这其实就是汤显祖“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⑧的宗教性戏剧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
当然,在反抗的背后,不乏有作者的无奈之处,汤显祖毕竟是一个生活在“理”学泛滥世界的人,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超出当时认识水平,“至情”论也无法抛开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但由“情”所迸发出的火焰照亮了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激荡起人性的新鲜空气,让众多在“理”桎梏中呻吟的人们感到了自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为情在这块干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至成长洒下了清冽的“甘露”。“当日困于封建礼教,身受爱情苦恼的青年男女们,一旦看到这种作品,觉得只要情真,梦总可以找到安慰,死了可以复活,这对被封建礼监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青年男女,在这一种作品的艺术感染上,正可治疗他们精神的创伤,解放他们潜意识中的苦闷。”⑨
汤显祖为“至情”寻找了一片土壤,虽未完全脱离封建伦理道德的窠臼,却对以后人们对“情”的理想人格认定和塑造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把“情”植根于宗教中,还把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闪耀的亮点。
参考文献:
①《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故坛诗序》,载《汤显祖全集笺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②《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375页;
③《元明清曲选(下)明清传奇选》,5页,陈鸿儒、陈炜选注,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印刷,后引用作品语句处均出于此书;
④《中国文化通论》,101页,陈书录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⑤出处通上,113页;
⑥第十四出《写真》出处同③,41页;
⑦第十出《惊梦》出处同③,29页;
⑧《汤显祖文集》,1127页,汤显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⑨《中国文学发展史》,1004—1005页,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牡丹亭 人物形象 文化 多重意蕴
400年前,汤显祖自己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何况沈德符《顾曲杂言》也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时光转至今日,《牡丹亭》虽不能说是千古绝唱,却仍能给人留下相当大的震撼力。
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带着这种深深的遗憾弃官回家,从少年的踌躇满志到弃官回家的心灰意冷,他彻底与沉浮十五年的宦海生活绝缘了。弃官不弃世,对宦海生活的冷淡,并不等于他对人生的追求全然归于虚空。他把破灭的政治理想和对人生“至情”的追求由宦海转嫁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这种转嫁,《牡丹亭》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文学作品。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不仅创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从而弥补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世人体味在“理”学统治世界中“情”这种世外桃源。汤显祖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启蒙思潮正蠢蠢欲动的时代,祖父祖母热衷于道教,而父亲则纯粹用儒家的思想来教育他。他曾言:“家君恒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①他少年时的古文辞老师徐良傅“颇有怀仙之致”,业师罗汝芳则为泰州学派的大师,这就决定他的思想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热衷于建功立业,博得功名,在数次仕途沉浮之后,愈来愈感受到政治理想的渺茫和儒道释三教所形成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大网对世人身心深深地禁锢。后来,汤显祖在思想家李贽和僧人达观的影响下,弃官回家,开始追求人生的“情”,认为“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在《牡丹亭》中,更展示了对“至情”的追求,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明人王思任评得好:“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声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批评玉茗堂牡丹亭词叙》)当然,这些是他们性格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从“理”和“情”的角度讲,他们的性格又具有二重性。雨果说得好:“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②所以,汤显祖的理想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更不能脱离“理”学控制的世界,他的“情”只能在“理”中“呐喊”。
一、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杜宝形象与汤显祖政治理想的联系。
杜宝保守,固执却不迂腐,从他身上能明显看出汤显祖在现实中的政治理想。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义、礼、智、信为立身之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圣人气象,不失有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一面。汤显祖政治理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他坚持“贵生”重民,以民为本,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而杜宝“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训女》③在南安《劝农》时显现出他重农一面“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从当地人口中可以知道他的政绩“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闹觞》中,他能舍家为国,公而忘私,女儿新逝,但接到朝廷圣旨镇守淮扬,便立刻携夫人和春香上路,对于女儿他是无情的,可对于国家他又显得“忠”。《折寇》《围释》中,他哀怜苍生,面对声势浩大的兵势能坐怀不乱,最终用计降服李全夫妇,恰遇明君,博得了功名。从为政之初至完结,杜宝正好走了一条汤显祖所“羡慕”的仕途之路,明显地显示出汤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积极入世思想,这条路在现实中虽未实现却在《牡丹亭》中几经坎坷而完成。
二、佛老思想对“情”的释放:杜丽娘对“至情”的追求。
汤显祖受祖传家风的影响,祖父曾劝儿孙弃官学道,祖母也常诵读经书,启蒙老师徐良傅也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也深通神佛叶纳之旨,辞官回家正是受达观影响,因此,他的思想受佛老思想影响着实不少,混杂在一起的儒释道文化为他构建了他的“至情”论。杜丽娘对“至情”的追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轨迹。道家着重追求“自然”,特别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道教中又有天地神鬼所组成的世界,都为杜丽娘追求至情做了铺垫。
杜丽娘在《惊梦》中说:“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正是对“天然”的追求,才能在圣人经典《关雎》中读出“情”来,并发出“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的感叹。处于深闺的她正无奈自怜时,花神给她在梦中提供了机会,并庇护和赞助他们,欢会毕竟是短暂的,她寻梦未果,郁郁而终。死亡后的杜丽娘拥有了巨大的自由,可以向冥府的胡判官倾诉衷肠,胡判官虽为鬼主,来自仙界,不应有情欲,却被杜丽娘为情而死感动,允许她可以在阴间自在飘荡,等待梦中情郎,直至破棺还阳,又嘱咐花神保护好她的肉身,千万不要损坏。由于花神和胡判官的帮助,杜丽娘才有机会重返阳界,能与柳梦梅双飞。
石道姑无疑是道家的代表,既荒诞又明理,身为道姑,却可以理解世俗人情,可见她并未达到脱离世俗的境界。她又比陈最良明理,柳梦梅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掘坟开馆,并及时想法护送柳杜到安全的地方,敢于置朝廷律法不顾,尽心尽意帮助这对有情人,算是一位不忘人间烟火的好道姑。
佛家中有一支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④此外,佛教“富有天上地下毫无拘束的幻想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⑤佛道两家为杜追求“至情”提供了客观条件。柳梦梅一出场就说做了一梦,梦见“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言怀》),因此改名柳梦梅。杜丽娘也做梦,并感觉到自己的“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写真》)⑥,花神说:“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惊梦》)⑦更印证了佛家说法:一切事物常由因缘而成,正是因缘天注定,柳杜经历了各种坎坷还是走到了一起,充满了传奇色彩,完成了对“至情”的追求。
佛道本来都有禁欲的思想,汤显祖却为“情”找到了宗教依据。杜丽娘以孝女面目出场,足以证明她的柔顺和驯服,而梦中与一素不相识的男子自由结合,不过是她美好人性的自然发展。这样的赤子之情并不悖逆于天地神鬼的宗法性宗教,因而在花园中花神对他们采取了保护的态度,欢会后的杜丽娘一往情深,因苦苦相思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份“至情”是恪守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贞节烈妇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胡判官也为杜丽娘的“一梦而亡”感到惊诧。胡判官还从玉皇大帝钦定“婚姻簿”里找到了依据。这样,柳杜交欢便于情于理地成为天经地义的好事,且无可指责。汤显祖安排如此巧妙,可见他对宗教文化理解之深。
从“一、二”分析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弃官不弃世,从容不迫,聪明地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至情”追求在“理”的天空下找到了一片生存的土地。他对“至情”的追求不仅仅是在宗教中为它寻找立足之地,更想掀起对“理”无情的批判和正面较量
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封建礼教形成历时长,成分复杂,它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依据,融合道家、佛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特别是“理”学被奉为绝对权威后,表现得日趋教条、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身心,而且产生了一批假道学家、卫道士,他们谋取个人利禄,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混迹于社会之中,使“理”学在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正直人们心中信誉扫地。随之,出现了一股怀疑甚至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潮,汤显祖正是其中一员,他不仅怀疑还以情反理,提出了自己的“至情”论:一、从宏观看,他认为“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二、从程度看,“情”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三、从途径看,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他的至情观在《牡丹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春香对陈最良的嘲讽
陈最良是一个迂腐而又顽固的老腐儒,除了诗书教条,一无所知,也别无所求。他按照孟夫子“求其放心”的教导来修炼自己,也用它来教训和管束学生。他心如死灰,大风大浪也不能惊起半点波澜。春香却是个聪明伶俐的丫头,身处的位置本来是不能有说话权力的,而汤显祖却有意让她直接反对陈最良——小姐的尊师,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也是替杜丽娘反抗。陈最良身为杜丽娘的老师,一开始就用封建教条,在饮食起居,行为举止方面严格拘束杜的身心,就是诸如“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闺塾》以及“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幛”《肃苑》,而伴读丫头春香对此敢给予一针见血的揭露:“《昔氏贤文》,把人禁杀”《闺塾》,直接倒出了心中的不满。陈最良把《关雎》按照后妃功德解释为“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春香不仅道出了男女之情,还拿眉笔,鸳鸯砚来戏弄他,骂他“好个标老儿”《闺塾》,还敢在伴读时出去玩耍,与陈最良据理力争。陈最良迂腐至极,听说杜丽娘游园伤春,竟然大惑不解,大惊失色,对春香说:“你师傅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个伤春,从不曾游个花园”《肃苑》,一句话道出了他可悲、可怜、可叹,难怪春香说:“正是,年光到处皆堪赏,说与痴翁总不知”《肃苑》。陈最良声称医学、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杜丽娘生相思病时,杜宝首先想起了他,而他开的药方却是“做的按月通经陈妈妈”《诊祟》,春香不假思索指出,连杜丽娘也怀疑他的治病能力了。陈最良还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他利用杜丽娘老师的特殊身份换取杜宝的信任,以致造成杜宝对女儿夫人的绝情,和女婿的争执,最后还得到了荣华富贵与功名。
2、杜丽娘与父母的对峙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虽不迂腐却保守固执,深深恪守着封建礼教。他是封建官僚的代表,严格遵守封建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各种规范,并按此去要求女儿身心,在他眼里,诗书女工是名门闺秀的必修课,“古今贤淑,多晓诗书”《训女》。他是要把女儿培养成封建社会下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知书达理的贤淑之女,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他不仅把宣扬封建道德的《四书》推给女儿,还为女儿找一个“黄门腐儒”,“要她拘束身心”《诘病》。杜宝就这样用封建教条去扼杀一个活泼少女的青春与心灵,甚至为自己的女儿铺好了未来之路,还多次训斥妻子教育女儿不当,都表现了他固执、保守的一面。
杜丽娘的母亲杜夫人是一个标准的执行封建礼教的慈母形象,她虽对女儿总有一种疼爱之情,却又处处约束和管教,她训诫春香和杜丽娘:“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女孩儿只合香阁坐,拈花翦朵”《慈戒》。杜丽娘梦游后花园后,她训斥道:“因何昼寝于此?”《惊梦》,看见女儿裙钗上绣着成双成对的花鸟,也禁不住嗔怪,在爱女儿的同时又用封建教条去折磨女儿,摧残女儿。杜丽娘是一个名门闺秀,她的身份、父母、老师都不允许她有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行为。她本该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却整天被拘禁在绣房和书塾之中,不仅与世隔绝,还与大自然隔绝。她有古板的父母,迂腐的老师,稍不注意就会得到有背家教的罪名。名分、教养、环境为杜丽娘准备了一个无形的人间地狱,精神枷锁。她生的貌美多姿,却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惊梦》,现实的苦恼压得她无法呼吸。她聪明灵透,在儒家经典《关雎》中得到了“情”的气势,开始有伤春之怀,本无处寻情,花神却精心为她在梦中安排与柳郎交欢,但这只是一场春梦,醒来人去物空,且寻梦未果,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的感叹。虽然这“情”由“欲”而来,她一旦认定就不放,孜孜不倦的追求,直至因情而亡,这种死亡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决裂。特别是她能在阴间能自由的飘荡,可以与情人夜夜约会,不受任何限制,而后,破棺还阳后还是处女,这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讽。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来表达对性爱,对至真、至善、至美爱情的不倦追求。
3、柳梦梅与杜宝的针锋相对
柳梦梅受爱妻之托去寻找父母,最担心的便是杜宝不承认他这个女婿,果然不出所料,《硬拷》中,杜宝压根就不认他,开始只是不见或驱赶,最后坚决认定他是个招摇撞骗的冒牌货,甚至因为那一幅自画像认定他是个卑鄙无耻的盗墓贼。柳梦梅坚决不承认,把与丽娘的相识相爱细细说来,而杜宝不由分说,就命令人用柳条狠狠抽打,甚至柳中了状元也追着不放。柳梦梅中状元后索性不认丈人了,嘲笑杜宝说:“你这孔夫子,把公冶长陷缧绁中,我柳盗跖打地向鸳鸯冢。”最后撇下杜宝说:“老平章请了,你女婿赴宴去也”。柳梦梅敢于为感情辩护,不卑不亢,这一点很可贵,宣扬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家长,这对于封建礼教又是一个有力的反抗。
4、《圆驾》对“情”和“理”的调和
《圆驾》一出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通情达理与假道学的固执教条的正面较量。为了爱情,两人寻找各种理由:杜丽娘说:“万岁,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之恩,真乃是无媒而嫁……保妾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接着柳梦梅更直接的把两人的自由结合归之于宗教性的至高无上的“阴阳配合正理”。也正因为此,杜丽娘第一次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柳杜抗争,巧妙地借助于宗教“天命”,世俗的“王法”来突破“存天理,去人欲”的教条。在宗法制宗教和宗法制礼教范围内,为人情,为人欲安度了一个合法的位置者,这其实就是汤显祖“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⑧的宗教性戏剧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
当然,在反抗的背后,不乏有作者的无奈之处,汤显祖毕竟是一个生活在“理”学泛滥世界的人,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超出当时认识水平,“至情”论也无法抛开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但由“情”所迸发出的火焰照亮了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激荡起人性的新鲜空气,让众多在“理”桎梏中呻吟的人们感到了自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为情在这块干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至成长洒下了清冽的“甘露”。“当日困于封建礼教,身受爱情苦恼的青年男女们,一旦看到这种作品,觉得只要情真,梦总可以找到安慰,死了可以复活,这对被封建礼监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青年男女,在这一种作品的艺术感染上,正可治疗他们精神的创伤,解放他们潜意识中的苦闷。”⑨
汤显祖为“至情”寻找了一片土壤,虽未完全脱离封建伦理道德的窠臼,却对以后人们对“情”的理想人格认定和塑造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把“情”植根于宗教中,还把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闪耀的亮点。
参考文献:
①《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故坛诗序》,载《汤显祖全集笺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②《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375页;
③《元明清曲选(下)明清传奇选》,5页,陈鸿儒、陈炜选注,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印刷,后引用作品语句处均出于此书;
④《中国文化通论》,101页,陈书录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⑤出处通上,113页;
⑥第十四出《写真》出处同③,41页;
⑦第十出《惊梦》出处同③,29页;
⑧《汤显祖文集》,1127页,汤显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⑨《中国文学发展史》,1004—1005页,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