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覺祖院明上人[1]
冠石新牆日月回[2],豐堂瑰殿起崔嵬[3]。
鐘隨秋勢金聲壯[4],佛隱寒雲玉座開[5]。
流水遠奔雙澗去,平林高擁四山來[6]。
麒麟細草南東路[7],一望松門意自哀[8]。
[1]覺祖院:又名崇覺報慈禪院。在南豐縣七都源頭。文肅公上奏請建,祀三代考妣於崇覺寺。舊名覺祖院,唐代會昌二年(842年)建。紹聖二年(1095年)七月曾布上奏將它改作崇覺報慈禪院,崇寧四年(1
105年)八月又改為壽甯院,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因為皇帝仍書舊名,於是仍改回為舊名。康熙三十三年遭火災。上人:指持戒嚴格並精于佛學的僧侶。多指對長老和尚的尊稱。《釋氏要覽·稱謂》引古師雲:“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南史·宋紀上》:“嘗游京口竹林寺
,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無妄言。’
宋·蘇軾《吉祥寺僧求閣名》詩:“上人宴坐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
[2]冠石:以三石為足而矗立於地的大石。古人認為是將有天子興于民間的一種祥瑞。《漢書·劉向傳》:“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顏師古注引臣瓚曰:“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也。”《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時襄平延裡社生大石,長丈餘,下有三小石為之足。或謂度曰:‘此漢宣帝冠石之祥。’”日月: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論語·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漢·蔡邕《難夏育上言鮮卑仍犯諸郡》:“方今郡縣盜賊,刼摽人財,攻犯官民,日月有之。”唐·
劉餗《隋唐嘉話》卷上:“靖謝曰:‘老臣宜從,但犬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3]豐堂:高大的廳堂。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豐堂崛起,高門洞開。”宋·曾鞏《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擇都城之中廣宇豐堂,遊觀之勝,約日皆會,飲酒賦詩。”清·黃景仁《重泊舟青山下》詩:“豐堂冠山築,支羽群靈趨。”瑰:偉,大。通“傀”。《冊府元龜·總錄·形貌》:“程千里身長七尺,骨桐瑰岸。”崔嵬:高聳貌;高大貌。《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沁水》:“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
[4]秋勢:秋天所表現出來的勢態。唐·羅隱《武牢關》詩:“一壑暮聲何怨望,數峯秋勢自顛狂。”金聲:指鐘聲。唐
沈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樂公主山池》詩:“興盡方投轄,金聲還復傳。”宋·蘇軾《十二琴銘·天球》:“有蔚者桐,僵于下陽之庭。奏刀而玉質,成器而金聲。”清·金人瑞《長夏讀杜詩有懷明人法師卻寄二十四韻》:“金聲齊雅頌,玉尺辨毫釐。”
[5]寒雲:寒天的雲。晉·陶潛《歲暮和張常侍》詩:“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唐·郎士元《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詩:“荒城背流水,遠雁入寒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誰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雲秀野亭。”玉座:指道觀的神座。唐·皮日休《入林屋洞》詩:“金屋似鐫出,玉座如琢成。”唐·王師簡《三茅君素像記》:“設雲幄於兩楹,分玉座而鼎足。”
[6]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詩·小雅·車舝》:“依彼平林,有集維鷮。”毛傳:“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唐·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四山:指四面的山。
[7]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管子·封禪》:“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
宋·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詩:“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麒麟地上行。”此言路邊麒麟雕像。小草。《後漢書·崔寔傳》:“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南朝·梁·丘遲《侍宴樂游苑送徐州應詔詩》:“輕荑承玉輦,細草藉龍騎。”唐·杜甫《旅夜書懷》詩:“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8]一望:指目力所及的距離。松門:謂以松為門;前植松樹的屋門。唐·王勃《遊梵宇三覺寺》詩:“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宋·陸遊《書懷絕句》之一:“老僧曉出松門去,手挈軍持取澗泉。”清·黃鷟來《秋日雨晴》詩:“松門落葉深,竹徑寒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