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何文渊
何文渊(1385-1456),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广昌县盱江镇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登进士,刚开始时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先是平反了一起冤案。乌蒙府(治所在今云南昭通)知府禄昭被什伽诬告谋反,罪至杀头。何文渊经过详细的勘查,认为什伽提供的证据不足信纯属乌有,因此极力为禄昭辩白。何文渊重证据轻人言的做法得到皇帝赏识,判定禄昭谋反罪不成立。由于何文渊能秉公执法,洪熙元年(1425年),他奉旨赴四川考察吏治。经过明察暗访,何文渊写了一份翔实的弹劾奏章,一举罢免了工部侍郎杨和、参议全文斌、副使张铭等贪官酷吏300多人,百姓齐夸何文渊是“铁面御史”。
六年知府两袖清风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为加强对温州、苏州等富庶地方的统治,特在京官中选拔干臣出任知府,何文渊因有“铁面御史”的称誉,经都御史顾佐的荐举,被委为温州知府。
上任伊始,他就从调查民情入手,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召集父老乡亲开会,征求民众对官府的意见。同时,大力推广农田水利建设。温州瑞安县的水利设施长久失修,渠道淤塞,农田干旱为患。何文渊实地踏勘后,组织百姓一方面疏浚石岗陡门,一方面修筑瞿溪堤,以便拦洪引流,分溉各村,受益农田达两千顷。群众为纪念知府的功绩,将新修的土堤命名为“何公埭”,并勒石立碑以示后人。这个工程至今保存完好,仍然发挥效益。
何文渊任温州知府六年,兴利除弊,使素以难治而闻名于朝的温州,出现“家给人足,讼简风淳”的政通人和兴旺局面,得到“治行为浙东第一”的优秀考绩,时称他是浙东南第一个清廉知府。皇帝亲赐玺书,增秩二级,并晋升为刑部右侍郎,督两淮盐课。
由于一贯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何文渊在温州知府任期满之后,竟然雇不起一顶轿子,只能步行回京复命。离别温州的那一天,为了不惊动百姓,何文渊身背一个行囊,悄悄踏出府衙的大门。殊不料,刚出大门,他就见温州百姓万余人已夹道为他送行。此情此景,何文渊两眼湿润了,于是赋诗一首,《别温州父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郡焦劳短鬓蓬,承恩又侍大明宫。行囊不载温州物,唯有民情满腹中。”后来,温州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少有的好官,曾立《何公文渊画像碑》于先贤祠,把他的这首留别诗刻在了祠中,并绘其像立于东岳庙。
刘山铺却金传清名
就在何文渊离别温州走到丽水的桃花岭时,他在刘山驿站住了下来。刚睡下不久,刘山铺又来了一拨人,这拨人的领队者,是当时的温州府治所在地永嘉县县丞于建的儿子。他是奉父之命,带领温州五县的民众代表,怀带礼金,抄深山密林小路,日夜兼程追赶何文渊而来,追到丽水的刘山驿站,终于追到了何公。说,温州百姓闻知何公离任起程,见何公囊中羞涩,纷纷解囊筹金,特资盘缠。话毕,当众奉上全部礼金。这是好大的一笔钱。按常规,一般人也就虚晃一枪,顺手收下了,但何文渊却坚决拒收。第二天一大早,何文渊弃礼金于驿站,没向任何人告别,悄无声息地走了。何文渊悄无声息地走了,住驿站的人们却惊讶了,世上怎么还真有两袖清风的官吏。
“金”“却”在刘山驿站了,怎么处理?总不能再带回温州还给众赠金人吧,况且,父老乡亲的一番美意无法了断,这事怎么说也显得不完美。众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金留在刘山驿站,盖几座公馆,彰显美德,纪念何公。于是不久后,不久后,刘山铺村就出现了大公馆、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共四座“却金馆”,供旅人落脚住宿。
从此,刘山铺村就成了“却金馆”村,并成为丽水众多名胜之一。如今,《温州府志》已将何文渊列为明代名宦,以其清廉故事为蓝本而创作的婺剧《却金馆》,也已成为一部反腐倡廉的好戏,教育并激励后人“做官先做人,做人要善良,做官要清廉”。
清正廉明垂名青史
正统三年(1438),麓川(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反明,朝廷臣僚多主派兵剿灭,何文渊上疏谏曰:“麓川徼外弹丸地,不足烦大兵。若遣云南守将屯金齿,令三司官抚谕之,远人获更生,而朝廷免调兵转饷,策之善者也。”皇帝下其议,廷臣多主用兵。派遣王骥、方政、张荣会黔国沐晟攻麓川。于是西南骚动,仅乃克之,而失亡太多。是年冬,何文渊以有疾病为由,获准离职归养。正统五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大水,江河泛滥成灾。七月,何文渊等奉旨到各地察看灾情,赈救灾民。正统六年五月,因疏议不当被捕入狱,后以疾告归。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国家发生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瓦剌贵族也先俘去,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比英宗小一岁的景帝接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并以英宗子为太子,抗击瓦剌。何文渊改吏部左侍郎,寻进尚书,佐王直理部事。
过了几年,景帝私心日发,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初,广西思明土知府黄岗年老,由其子黄钧接任。四月,黄岗堂兄黄宏官浔州(广西桂平)守备,暗中叫儿子黄,带兵五千,星夜疾驰,攻破府城,杀死黄岗全家。第二天,黄宏假装不知情,跑到思明为黄岗父子发丧。黄岗仆人福童,乘乱逃出找到宪司。巡抚李棠(缙云人)得报,派人彻查,结果真相大白。李棠将黄宏父子逮捕下狱论罪。黄宏窘急,事前派人携带珍宝到北京活动。有人出主意,教黄宏上书给景帝,请求景帝废除太子见深,立景帝之子见济为太子。景帝一见此奏,大喜说“万里外竟有如此忠臣。”立即下旨命李棠释放黄宏父子,杀人之事不再追究,并升任黄宏为都督同知。景帝立自己亲儿子为太子成功,十分高兴,封何文渊等满朝大臣为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
景泰四年(1453),因对贵州等地苗民起兵一事,意见与其他大臣不合,被给事中林聪弹劾下狱。未几,被释归故里。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景帝病亡。皇宫发生夺门政变,英宗复位,改称天顺元年。当即下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于狱。二十二日,将两大臣斩于市并籍其家。在这非常时期,由于而景泰中易储诏书“父有天下传之子”一句,语出何文渊之口。又传英宗逮捕他的诏书己经发出。致仕在家的何文渊,在万分无奈的处境中,以自缢结束了一生,时年七十二。
何文渊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奏、疏、策、议写得很有文采,善诗。其著作有:《东园集》、《义庭训》、《四书讲义》、《礼记解义》、《钝庵奏议》、《牧民备用书》、《司刑备用书》等。
何氏一门四代清官
何文渊,一生经历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七朝,从担任监察御史入官,勤政廉明,忠于职守,履行了弹劾纠察之权,有“御史雨”的美誉;出任温州知府时,铲除弊政,平反冤案;注重感化,境内大治。入京出任吏部天官后,仍能奉职守法,为国家效劳,是历史上一个好清官。考究其中,何氏一门先后出过四代清官。
何文渊先祖何坦,为宋淳佑年间广东提刑,精于吏治,处事严格,弹劾贪官,不徇私舞弊,以“廉平之行,为岭南首称”闻名。其父有厚德,好扶贫济困。何文渊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学苦读,博览群书,有品德。
何文渊次子何乔福,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尤其著名。
何文渊第三子何乔新,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刑部尚书。何乔新在淮西视察的时,巢湖县令阎徽年青时从师于文渊,就赠乔新金币。何乔新不收,阎徽说“:这是为我师祝寿的。”何乔新说“:你要为我父亲祝寿,通过他人送给父亲可以,通过我送给父亲则不行。”终究不接。福建市舶宦官死了,镇守者将其资财分送三司,独有何乔新坚持不收。不得已,送交国库。辞官在家时,杨爱遣使赠送厚礼,并且献做棺材的上好木料,何乔新坚决不收。
何乔新五世孙何源,嘉靖年间中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为官清正廉明,曾受到著名清官海瑞的赞赏。何源哥哥何涛,嘉靖乡试第一,授安庆府推官。到任三日,他下属的官吏告诉他应该去拜谒监司。何涛皱眉不去,随即辞官回家。(万安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