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仙圖賦壽郭年伯相奎父[1]
【明】 汤显祖 撰
万安飞 注评
南極一星,西真百人[2];靈儀引日,正氣生神[2]。年齊一指,人過六身[3]。黃眉寫照,素領籠巾[4]。巑玩杼首,緬邈微嚬[5]。松子游漢,桃花去秦[6]。桃結千年之實,松披萬歲之鱗[7]。蒲茸石上,珊瑚海濱[8];露曦紅燥,煙開翠勻[9]。俱邀皓侶,並戲玄律[10]。則有乘緱抃鶴,讬李馴麋[11],弈則樵人之斧,博則井公之碁[12]。了忘懷於勝負,或試守於雄雌[13]。複是僊林結響,比竹調吹[14],琵琶出峽,琴歌湧湄[15]。彼輕宮兮穆羽,庶調凰以鳴螭[16]。別有金根紫腦,繡軸緗蕤[17]。筆掞空青之秀,箋標小碧之奇[18]。南軒並檢,西極同窺[19]。坐寫三皇之誥,行書八會之詩[20]。若乃芙蓉半幘,杜茝全披[21]。俯癭槐而叩旨,策靈杖以支頤[22]。載色載笑,或前或隨[23]。棄雜縣之廣樂,謝迷陽于履綦[24]。剔耳兮綴宅之高窗不掩[25],晞發兮明堂之華葉無虧[26]。
翔風窈窕,曳景逶迤[27]。亦複遊波紫源,采琳玄殿[28]。月鼎裁圓,霞火初扇[29]。雀舞蛇游,龍吟豹戰[30]。文武閑調,陽陰顧戀[31]。黃金丹兮半圭,紅玉粉兮一片[32]。一片兮丹田,九轉兮洞天[33]。歸昌兮何與人事,入昴兮空聞代傳[34]。出函關兮何歎,留漢庭兮未旋[35]。辯葡萄兮進酒,援桂枝兮往篇[36]。並榮塵兮不免,非玄通之固然[37]。何如列真之圃,象帝之筵[38],龍花對飼,螢芝並燃[39]。雲子風寔,椹都藻川[40]。偕揚妙氣,甯知大年[41]。山中兮若有,環中兮又玄[42]。詎貞脆之殊采,信語嘿以平筌[43]。欽風久矣,圖雲爛然[44]。是用寫東華之百老,寄西昌之一僊[45]。
【注釋】
[1]年伯:科舉時代為對父親同年登科者的尊稱,明代中葉以後亦用以稱同年的父親或伯叔,後用以泛指父輩。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前明正嘉以前,風俗猶為近古,必父之同年,方稱年伯,而同年之父,即不爾。”郭相奎:人名。郭青螺(1542--1618),名子章,字相奎,號青螺、報衣生。江西泰和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累官貴州巡撫,以破楊應龍,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其為官清正,事蹟在民間有流傳。萬曆間有《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一書,系以其事蹟為基礎撰成的公案小說。於書無所不讀,著述繁富。平生所作之文,每仕一地,即編刊成一集,今存有《粵草》、《蜀草》、《晉草》、《楚草》、《黔草》,另外尚有《家草》、《留草》等多種。所作多應酬或公文。另著有《平播始末》、《聖門人物志》、《易解》、《子章詩話》等。生平事蹟見清郭孔延《郭青螺年譜》。
[1]南極:星名。即南極老人星。《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唐•張守節《正義》:“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漢•崔駰《杖頌》:“王母扶持,永保百祿。壽如南極,子孫千億。” 西真:即西王母。宋•陸遊《玉笈齋書事》:“莫笑新霜點鬢須,老來卻得少工夫。晨占上古《連山易》,夜對西真《五嶽圖》。”百人:滿百人的概數。《國語•吳語》:“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
[2]靈儀:神靈或聖賢的圖像。南朝•梁武帝《舍事道法詔》:“啟瑞跡於天中,爍靈儀於像外。”引日:拖延時日。三國•魏•曹操《表劉琮令》:“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正氣生神:語出《詩經•大雅•崧高》:“維嶽降神, 生甫及申。”正氣:充塞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之氣。體現於人則為浩然的氣概,剛正的氣節。《楚辭•遠遊》:“內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氣之所由。”生神:產生神明。
[3]一指:指天地一體。《莊子•逍遙游•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六身:二首六身的簡稱。二首六身指"亥"字。七十三歲的隱語。春秋時晉絳縣人自謂,"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不知,問諸朝,師曠曰,"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按亥之篆體上二橫為首,以象二萬;下三"人"字,"人"字形同"六"字,象六千六百六十。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即為此老七十三歲的日數。後用以喻高夀。
[4]黃眉:黃色眉毛。《康熙字典》“黃”字的字條注解:“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寫照:寫真。指畫人的肖像。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間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素領:頸後所垂白髮。明•陶宗儀《輟耕錄•素領》:“項後白髮曰素領。 漢馮唐白首為郎官,素髮垂領。”籠巾:宋代朝服冠飾之一種。《宋史•輿服志》四:“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
[5]巑玩(cuánwán):山聳列的樣子,峻峭。《楚辭•劉向<</span>九歎•憂苦>》:“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郢 而闚之。”王逸注:“言己乃登高銳之山,立而長望,顧視南郢楚邦,悲且思也。”杼首(zhù shu):梭形的頭,長頭。古代以為長壽之相。《方言》第二:“燕記曰:‘豐人杼首’杼首,長首也。”《文選•左思<</span>魏都賦>》:“巷無杼首,裡罕耆耋。”呂延濟注:“言吳蜀人蕞陋,人多不壽。”緬邈微嚬:《國語.楚語上》:“彼懼而奔鄭,緬然引領南望。”賈逵注:緬,思貌也。嚬(pín):同“顰”。皺眉 。韓愈《柳州羅池廟詩》:“侯乘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此句話的意思是緬邈為望思之貌,若思若嚬。
[6]松子遊漢:松子是傳說中神仙“赤松子”的省稱。劉向《列仙傳》:“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複為雨師。”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的記載。遊漢:遨遊雲天。隋•皇甫昆 《玉泉寺智禪師碑》:“乘雲也駕五色之元龍,遊漢焉控三山之素鵠。”桃花去秦: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這裡是指志向高潔。
[7]桃結千年之實:《漢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與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8]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詩•陳風•澤陂》:“有蒲與荷。”茸(róng):草初生時又細又柔軟。《說文》:“茸,草茸茸貌。”唐•陸龜蒙《秋荷》:“蒲茸承露有佳色,茭葉束煙如效顰。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遺香愁向人。”珊瑚: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樹狀,供玩賞。《說文》:“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按,似樹,大者高三尺餘,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海濱:近海之處;海邊。李白《贈友人》:“虎伏避故塵,漁歌游海濱。”
[9]曦:太陽,陽光。燥:剁細的肉。此指朝霞的色彩。勻:假借為“均”。分,分出。唐•杜荀鶴《題花木障》:“不假東風次第吹,筆勻春色一枝枝。”
[10]皓:潔白,白髮。借指老翁。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玄律:仙界的科律。明•屠隆《綵毫記•仙館列奏》:“仙界玄律甚嚴,考校最密,世人多迷而不悟,可歎可歎!”
[11]緱:本來是河南省境內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相傳2周靈王的太子晉,曾經在這座山上駕鶴成仙。緱地位於河南偃縣的南方,春秋時期是滑國的領域,後來改置緱氏邑。抃(biàn):頓,踏。成公子安《嘯賦》:“百獸率舞而抃足。”讬:寄託,委託。麋:獸名。即麋鹿。鹿邑位於河南省東部,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的出生地。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鹿邑縣,沿用至今。鹿邑是李姓的發源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孫的先祖。
[12]弈則樵人之斧:用來形容人世間的滄桑巨變。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複時人。”井公:傳說中的古代隱士。《穆天子傳》卷五:“是日也,天子北入于邴,與井公博,三日而決。”郭璞注:“疑井公賢人而隱祊 ,故穆王 就之遊戲也。”碁(qí):“棋”的異體字。
[13]忘懷:不介意;不放在心上。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或試守於雄雌:《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試守: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在試守期間,如不稱職,則或他調、左轉或罷歸原職。當然,稱職者,即轉正。《漢書•朱雲傳》:“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試守御史大夫,以盡其能。”曾鞏《請令州縣特舉士劄子》:“遂取禮部所選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試守,滿再歲或三歲,選擇以為州屬及縣令丞郎,有秀才異等,皆以名聞,不拘此制,如此者謂之特舉。”這裡指一決高低。
[14]比竹:指竹制編管樂器,如笙籥之類。《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已。”元•張雨《玉笙謠為鐵門笙伶周奇賦》:“縣匏比竹無靈氣,昂邱採此十二莖。”
[15]琵琶:彈撥樂器。初名批把,見《釋名•釋樂器》。此類樂器原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傳入我國。後經改造,圓體修頸,有四弦、十二柱,俗稱“秦漢子”。晉•傅玄《〈琵琶賦〉序》雲:“(琵琶)杜摯以為嬴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鞀而鼓之。”琵琶即始於此。南北朝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入我國,四弦,腹呈半梨形,頸上有四柱,橫抱懷中,用撥子彈奏,即現今琵琶的前身。湄:岸邊,水與草交接的地方。《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16]宮:五音之一。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古人通常以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莊子•徐無鬼》:“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穆羽:謂聲細如五音之羽,穆然相和。《文選•揚雄〈甘泉賦〉》:“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李善注引張晏曰:“聲細不過羽,穆然相和也。”庶:各種。歐陽修《祭石曼卿文》:“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螭(ch):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龍九子中的一子,好險,勇猛,簷翹起的部分都有它,稱為螭吻。盤螭,則是他兩兩盤卷的樣子,曹植《桂之樹行》:“上有棲鸞,下有盤螭。”
[17]別有金根紫腦,繡軸緗蕤:言圖籍之飾。《道君列紀經》:“鬥中若有玄籙玉籍者,則自有綠筋。若三元宮有琳劄青書者,則其人紫腦錦舌。”漢•楊雄《甘泉賦》:“蠻鳳紛其禦蕤。”顏師古注:“蕤,車之垂飾纓蕤也。”此緗蕤應該是系束圖籍之條蕤。金根:崔豹《古今注》:“金根車,秦制也。秦並天下,閱三代之輿服,謂殷得瑞山車,一曰金根車,故因作金根之車,秦乃增飾而乘禦焉,漢因而不改”。《獨斷》曰:“法駕,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俗人名之曰五帝車,非也。又有戎立車以征伐;三蓋車名耕根車,一名芝車,親耕田乘之;又有蹋豬車,田獵乘之”。《後漢書•輿服志》:“秦並天下,閱三代之禮,或日殷瑞山車,金根之色”。劉昭注曰:“殷人以為大路,於是始皇作金根之車。殷曰桑根,秦改曰金根。”
[18]掞(shàn):舒展;鋪張;發舒。左思《蜀都賦》:“摛藻天庭。”空青:孔雀石的一種。又名楊梅青。隨銅礦生成,球形、中空,翠綠色。可作繪畫顏料。《隋書•禮儀志五》:“其下施重層,以空青雕鏤為龍鳳象。”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箋: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毛詩》篇首“鄭氏箋”孔穎達疏:“鄭於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呂忱《字林》雲:'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這裡是指用以題詠或寫書信的小幅華貴的紙張,。小碧:青綠色的玉石。《山海經•西山經》:“高山,其下多青碧。”
[19]軒:房屋。也用作書齋、茶館的字型大小。檢:通“斂”。收斂,約束言行;收聚。《管子•山權數》:“此數檢百里之地也。”
[20]三皇之誥:《雲笈七簽》卷四《三皇經說》:“昔天皇治時,以《天經》一卷授之。天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地皇代之。上天又以經一卷授之。地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人皇代之。上天又以經一卷授之。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萬八千歲。三皇所授經合三卷,爾時號為《三墳》是也,亦名《三皇經》。”三皇:傳說中上古三帝王:伏羲、神農、黃帝。《周禮•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注:“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孔穎達疏:“《三墳》,三皇時書。”按,孔安國《書序》雲:“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誥:告誡之文。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 。古者上下有誥,秦廢古制稱制、詔。唐稱制不稱誥。宋始以誥命庶官,凡追贈大臣、貶謫有罪、贈封其祖父妻室,不宜於廷者,皆用誥,通謂之制。《清會典事例》:“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八會之詩:道教語。三元,日﹑月﹑星。三元加上木﹑火﹑土﹑金﹑水五行為八會。指倉頡造字之前,由三五妙氣凝空而成的"雲篆"﹑"天書",為一切道經之相。《雲笈七簽》卷七“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引《道門大論》說:“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氣,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鹹具。以五行為五位,三五和合,謂之八會,為眾書之文。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氣,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諸天之內,生立一切也。按《真誥》紫微夫人說,三元八會之書、建文章之祖,八龍雲篆是根宗所起,有書之始也。”
[21]芙蓉:荷花的別名。《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洪興祖補注:“《本草》雲:其葉名荷,其華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幘:道猶冠。類似帽子的東西。宋•梅堯臣《雞冠》:“有秋花實,全如雞幘丹。”杜茝(dù chi):香草名。《淮南子•人間訓》:“申菽、杜茝,美人之所懷服也。”高誘注:“皆香草。”披:覆蓋或搭衣於肩。唐•李朝威《柳毅傳》:“景從雲合,而見一人,披紫衣,執青玉。”此指盛開。
[22]俯:低頭。彎腰屈身,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槐癭(huái yng):槐木的癭瘤。唐•劉訥言《諧噱錄•雌甲辰》:“裴晉公度在相位日,有人寄槐癭一枚,欲削為枕,時郎中庾威世稱博物,召請別之,庾捧玩良久,白曰:‘此槐癭是雌樹生者,恐不堪用。’” 宋•范成大 《峨嵋縣詩》:“泉清土沃稻芒蚤,縣古林深槐癭高。”癭:指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宋•蘇軾《答李端叔書》:“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旨:宗旨。《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策:拄著;拄著棍杖。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支頤:以手托下巴。唐•白居易《除夜》:“薄晚支頤坐,中宵枕臂眠。”
[23]載色載笑:面容和愛又帶笑。
[24]雜縣:海鳥名。亦名爰居。《爾雅•釋鳥》:“爰居,雜縣。”邢昺疏:“爰居,海鳥也,大如馬駒,一名雜縣。”《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禦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文選•郭璞〈遊仙詩〉》:“雜縣寓魯門,風煖將為災。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爰居,雜縣也。”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譬彼鴛雛,豈競鳶鴟之肉;猶斯雜縣,寧勞文仲之牲。”廣樂:盛大之樂。多指仙樂。《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乃奏廣樂。”《史記•趙世家》:“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迷陽:《莊子•人間世篇》:“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謂有刺的小灌木。王先謙集解:"謂棘刺也,生於山野,踐之傷足,至今吾楚輿夫遇之猶呼迷陽踢也。" 履綦:指鞋上的帶子。明•何景明《寡婦賦》:“紛履綦之委弛兮,琴瑟偃而不張。”此句話的意思是謝絕迷陽于履綦,言不為世患所害。
[25]剔:剪削。唐•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剔削根節,斷其脈絡。” 綴宅之高窗:《淮南子•精神訓》:“且人有戒形而無損於心,有綴宅而無耗精。”高誘注:“綴宅,身也。精神居其宅則生,離其宅則死。”《九真中經》:“夜半生氣,或雞鳴時正坐閉氣,存左目出日,右目出月,兩耳之上為六合高窗。”
[26]晞發:曬發使幹。常指高潔脫俗的行為。《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 ,晞女髮兮陽之阿。”晉•陸雲《九湣•行吟》:“朝彈冠以晞髮,夕振裳而濯足。”明堂:《黃庭內景經》:“脾,黃庭之宮也。黃者老君之所治。上應明堂。明堂眉間入一寸是也。 ”
[27]翔風:祥瑞之風。翔,通“祥”。三國•魏•曹植《承露盤銘》:“和氣四充,翔風所經,匪我明君,孰能經營。”窈窕:亦作“窈窱”。嫺靜貌;美好貌。《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窈窕,幽閒也。”《漢書•王莽傳上》:“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顏師古注:“窈窕,幽閒也。”曳:拉,牽引。《禮記•曲禮》:“車輪曳踵。”逶迤:亦作“逶蛇”。曲折綿延貌。《淮南子•泰族訓》:“河以逶蛇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文選•揚雄〈甘泉賦〉》:“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迆。”李善注:“迆,音移。” 呂向注:“透迆,長曲貌。”迆,一本作“ 蛇 ”。
[28]琳:美玉。《書•禹貢》:”厥貢惟救琳琅玕。”鄭注:“琳,美石也。”玄:寂靜;清靜。《淮南子》:“天道玄默,無容無則。”
[29]鼎:正當,正在。《漢書•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裁:通“才”。剛剛。《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抵透光處,炬裁盡。”扇:泛指興起、發生。《梁書》:“雲雷方扇,鞠義旅以勤王。”
[30]雀舞蛇遊: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宋•歐陽修《序》:“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蛇雀之報。”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另載:楊寶幼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博,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救之養百餘日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以白環四枚相報,並雲當使其子孫潔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環。
[31]陽陰:天地。《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孔穎達疏:“和,猶合也,得謂各得其所也,若禮樂由於天地,天地與之和合則萬物得其所也。”孫希旦集解:“樂由天作,故屬乎陽;禮由地制,故屬乎陰,陰陽和則萬物得,禮樂和則萬事順。”顧戀:顧念留戀。《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將軍將士,莫不懷瓦解之心,所以猶能相守者,顧戀其老小,而恃將軍為主故耳。”
[32]半圭:半匙。圭,在古代指重量而言,十粟重為一圭,十圭重為一株,三百八十四株為十六兩(即過去的一斤);在古代容量而言,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刀圭原為古人量取藥物的用具,又稱為方寸匕,今人則用藥匙。《政和證類本草》引用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凡散藥有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明董穀《碧裡雜存》上“刀圭”:“前在京師買得古錯刀三枚,京師人謂之長錢。……其錢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壁之形,中一孔即貫索之處。蓋服食家舉刀取藥,僅滿其上之圭,故謂之刀圭,言其少耳。”這裡所說的服食家,即指道家的外丹服食者。刀圭最初用於外丹,以說明藥物取量,又以量少喻其珍貴。紅玉粉:《雲笈七簽》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太一玉粉丹法》:“硃砂一斤 雄黃一斤 玉粉十兩 右玉粉極硬,難搗,但以生鐵臼搗之,以輕疏絹羅之再度,即得入用。”
[33]丹田:道家內丹術丹成呈現之處,煉丹時意守之處。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道教稱人體有三丹田:在兩眉間者為上丹田,在心下者為中丹田,在臍下者為下丹田。 “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喬碑》和《抱樸子地真》, 據此他認為“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之真正標誌。九轉:指九轉之丹。九轉之丹即將丹藥迴圈燒煉九次。古代認為金丹燒煉次數越多越好。《抱樸子內篇•金丹》:“九轉之丹者,封塗之於釜中,糠火,先文後武。其一轉至九轉,遲數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洞天:道教稱神仙的居處,意謂洞中別有天地。唐•陳子昂《送中嶽二三真人序》:“楊仙翁玄默洞天,賈上士幽棲牝穀。”
[34]歸昌兮何與人事:《史記•齊太公世家》:“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王子敬語王孝伯曰:“羊叔子自複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臺上妓。”入昴:《水經•河水》注:“昔帝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率舜等升於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於昴,即於此也。”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
[35]函關:函谷關的省稱。《水經注•河水》:“河水又北經弘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也。……昔老子西入關尹喜望氣於此也。”宋•蘇舜欽《己卯冬大寒有感》:“丸泥封函關,長纓繫 南越 。”留漢庭兮未旋:《漢武故事 》:“東方朔于朱鳥牖中窺母,母謂帝曰:‘此兒好作罪過,疏妄無賴,久被斥退,不得還天;然原心無惡,尋當得還。帝善遇之。’”漢庭:指漢朝。漢•張衡《思玄賦》:“王肆侈於漢庭兮,卒銜恤而絶緒。”旋:返回或歸來。李白《寄東魯二稚子》:“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36]援桂枝兮往篇:《楚辭•招隱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東漢•王逸序:“《招隱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鹹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文章;分道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閔傷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雲,役使百神,似若仙者,雖身沈沒,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招隱士〉之賦,以章其志也。”
[37]榮塵:榮耀和塵土,指得失之間。玄通:謂與天相通。《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玄,天也。言其志節玄妙,精與天通也。”固然:指事物的自然形態。《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淮南子•覽冥訓》:“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高誘注:“固,自然也。”
[38]列真:猶言眾仙人。道教稱得道之人為真人。漢•馮衍《爵銘》:“富如江海,壽配列真。”圃:種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園子。《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象帝:典出《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
[39]龍花:《翻譯名義集•百華篇》第三十三:“阿提目多伽。舊雲善思夷華。此雲苣蕂子。苣蕂胡麻也。又雲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龍舐華。其形如大麻。赤花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也”螢芝:螢火芝。傳說中異草名,一種發光的草。夜發光,食其實則心竅洞明。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物異》“螢火芝良常山有螢火芝,其葉似草,實大如豆,紫花,夜視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竅洞澈,可以夜書。”
[40]雲子:一種白色小石,細長而圓,狀如飯粒。《漢武故事》:“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母曰:‘大上之藥,有中華紫蜜、雲山朱蜜、玉液金漿;其次藥,有五雲之漿、風實、雲子、玄霜、絳雪,上握蘭園之金精,下摘園丘之紫柰。帝滯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椹都:西漢•東方朔《十洲記》:“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又有椹。樹長數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飛翔空玄。”藻:藻類植物,古專指水藻。《詩•魯頌•泮水》:“薄采其藻。”
[41]寧知:豈知,怎麼會知道。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禦》:“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大年:謂年壽長。《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42]山中兮若有:《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又:“山中人兮芳杜若。”環中兮又玄: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43]貞脆:亦作“貞脃”。堅貞與脆弱。《文選•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何以標貞脆,薄言寄松菌。”李善注:“松貞、菌脆也。松菌殊質,故貞脆異性也。殊采:特殊的風采。信語嘿以平筌:《周易》:“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語嘿:亦作“語默”。謂說話或沉默。《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南朝•陳張正見《白頭吟》:“語默妍媸際,浮沉毀譽中。”此指語默平筌,說的是並忘語默。
[44]欽風:謂敬慕其風俗教化。《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故偽秦以三世之資,喪魂於關隴;河源望旗而委質,北虜欽風而納款。”爛然:光明的樣子。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賈田祖》:“田祖好學,多所瞻涉,喜《左氏春秋》未嘗去手,旁行斜上,朱墨爛然。”
[45]東華:傳說仙人東王公,又稱東華帝君,省稱“東華”。《東華玉篇》:“東華者,方諸宮名也,東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玉女、仙人皆誦詠之。”
【賞析】
這是一篇應酬之作,為郭相奎的父親祝壽而作的壽賦,是以慶生、祝壽為目的,實用性較強。曹明綱先生在《賦學概論》裡說“祝壽賦則多見於明代。”清人浦銑在《複小齋賦話》裡也說“古亦有壽賦……至明則夥矣。”由此可見,明代的壽賦非常多。這篇賦應該是湯的早期作品,賦文將壽主比作仙人,通過對《百仙圖》裡的仙人、仙境的描寫來達到祝壽的目的。第一段寫觀賞《百仙圖》,通篇羅列了一大堆神仙寶物:“蒲茸石上,珊瑚海濱;露曦紅燥,煙開翠勻。”“是僊林結響,比竹調吹,琵琶出峽,琴歌湧湄”,文辭豐贍而內容空洞。第二段寫將壽主比作仙人進行祝壽頌壽,頗多溢美褒揚之詞。
張炎在《詞源•雜論》中說“難莫于壽詞,倘盡言富貴則塵俗,盡言功名則諛佞,盡言神仙則迂闊虛誕。當總此三者而為之,無俗之辭,不失其壽可也。松椿龜鶴,有所不免,卻要融化字面,語意新奇。”這段話說的是寫壽詞的不易,作壽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作壽賦,要想不“塵俗”,不“諛佞”,不“迂闊虛誕”,還要“不失其壽”,實在是真的好困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便於對湯顯祖這篇壽賦做過多的苛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