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玉茗堂赋评注》前言

$
0
0

 

(一)

我出生于江西临川七里岗乡封溪村,少时读书于乡村。听老师说,汤显祖的爷爷汤懋昭就居住在我村边的酉塘。汤懋昭对汤显祖十分疼爱,祖孙二人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可以说汤显祖的成就利益于其祖父的良好教育。壮时就职于七里岗乡党政办,工作之余,喜欢到酉塘走走看看。有村民说汤显祖写戏时就是住在村边那幢老房子里,房子边上有一片罕见的竹林,有一次因过于动情哭晕在竹子林里。我看到老屋上有石额,上有“玉茗流芳”四字,惜前些年让村民拆售了。还好我留下了一张相片印在《七里岗乡志》上。村民又云:汤显祖小时候非常聪明,是因为他喜欢吃这个村种的莲藕。仔细一看,这地方的莲藕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多一到二孔。后来,有人在重庆图书馆找到这个村的民国9年刻印的《酉塘汤氏重修族谱》,说其实这个村与汤显祖家族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族谱中收录了临川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张宗载写的序言,序言称酉塘汤氏"与临川玉茗诸汤氏不相为氏者也。汤氏历酉塘自为族已数百年,与临川玉茗诸汤氏同为宣慰大夫万四所自出,而始祖刚断自银一公,而毫不攀援附和者。"这位校长就是在汤显祖家族墓地的旁边上的学校教书。按说应该无疑。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族谱作为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张校长这样写似乎是正本清源之意。但是为什么酉塘村边上还有湖墓汤家,为什么不与这个汤家也撇清关系呢?再一个,你修自己的谱,为什么要说到别的地方去呢?为什么特別地强调两者沒有关系呢?

后来,我又读到了比这个族谱更早的书,看到更惊讶的事。这本书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嘉庆五年刊行的《夜航船》。在这本的书里,我惊讶地读到连汤显祖后人不识其祖的记载。如果说谱的记载说的是同祖不认,那这个故事说的是同宗不认。这个故事的全文如下:

亡友严又茗,明代至今五百余年,其所瓣香而心注者唯一汤若士,颜其堂曰:“又茗。”有荐之南昌幕中,主人调抚州,遂访临川汤氏后裔。得一副贡生,其人胡须满颊,腐气触人。又茗日:“久仰玉茗先生清风亮节,不识玉茗全集外,还有几种遗书否?”其人日:“客误矣。豫铭堂稿乃敝徒邵某所刻,仆为之批阅。尊驾所问玉茗堂集,舍下无书名,去问坊肆可耳。”又茗大哭。其家以为不吉,哄起一堂,几被诟骂。

这个故事记载的是作者张岱的朋友严又茗因仰慕汤显祖,到临川访问汤后人的事。这个故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汤族的人对他家的祖先汤显祖的印象的淡薄,连汤后人读书的都不知他家里有这样一位祖先,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汤显祖赋闲在家时,东林党人李三才管理漕运时,曾希望引荐任用他,但汤显祖未答应此邀。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杀害。汤显祖的儿孙又是复社朋友,汤季云毁去他甲申以后所作的诗,更应当和清初文字狱深有关系。可以想知从南明到清初一段时间,汤家子弟和族人曾饱受许多逃亡的痛苦和政治黑暗的威胁。所以出现同祖不认、同宗不识的情况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二)

好在真正的艺术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他应有的色彩的。也许正是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动荡与播迁,才让人感受到汤显祖真正的价值,才让人感受到汤显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中国文化前途发展的启示。

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博览群书,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他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并聘请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塾师,课教宗族子弟,生子汤显祖、汤儒祖、汤奉祖(汤凤祖)、汤会祖、汤良祖、汤寅祖;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活动;母亲自幼熟读诗书。

汤显祖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18岁因病没能参加乡试,21岁中了举人,“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者也。彼其时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矣。公虽一孝廉,而名播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26岁时,在临川知县李大晋的赞助下刊印刊印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

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掩世人耳目,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最有名望的举人莫过于汤显祖、沈懋学等人,就派人去笼络他们。最终,沈懋学出卖了自己,中了高科;但汤显祖洁身自好,先后两次严词拒绝——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汤显祖永远落第了。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汤显祖以翰林的地位入幕,但都被拒绝了。

34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

任太常寺博士。南京当时是“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不过,当时的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姚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以来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皇帝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汤显祖不堪忍受,递了辞呈后,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

汤显祖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5部,即“临川四梦”及《紫箫记》。其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属《牡丹亭》。

汤显祖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三)

作为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戏剧研究是汤显祖研究的主流,历来论著众多,但是当年汤显祖却主要以词赋和古文而出名。其为辞赋,精于章法,长于议论,笔力豪赡而体式多变。沈际飞在《玉茗堂赋集题词》中说:“玉茗堂赋有二体:一祖骚,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多僻字险句;一祖汉、晋,感物造端,材智深美,洋洋洒洒,而浮曼浅俚处,亦不乏。大抵铺张扬厉,长于序述,于风比兴雅颂之义,未之有获焉。盖善为赋者,情形于辞,故丽而可观;辞合于理,故则而可法。有情有辞,有辞有理。故以乐而赋,读者跃然喜;以愁而赋,读者愀然吁;以怒而赋,令人欲按剑而起;以哀而赋,令人欲掩袂而泣。动荡乎天机,感发乎人心,然后得赋之神,而合古今之制。若士笔力豪赡,体亦多变,但远于性情,如后山所谓进士赋体,林艾轩所谓只填得腔子满。嗟乎,人各有能有不能,能填词或不能骚赋;而文章落官腔,则又未免多一进士为之祟矣。临川犹戛戛乎难之哉! ”钱谦益在《玉茗堂文集序》也说:“磋乎!义仍诗赋与词曲,世或阳浮慕之,能知其古文者或寡矣。”他又在《历朝诗集小传》之《汤遂昌显祖小传》中说:“义仍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尝自叙其诗三变而力穷;又尝以其文寓余,以谓不蕲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蕲其知吾之所未就也。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 而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 ”沈际飞、钱谦益等人一再提醒世人注意,汤显祖除戏曲外,同时还是一位颇具成就的散文大家。

汤显祖现存的辞赋作品不多,除了收入《玉茗堂赋》的27篇外,还有收入《海若问棘邮草》的《广意赋》、《龄春赋》、《感士不遇赋》3篇,收入《临川县志·艺文志》的《金堤赋》1篇、收入《才子牡丹亭》的《缙绅赋》1篇、收入《明海文》的《秋夜绳牀赋》1篇,以及收入《南柯记》第十五折“侍猎”中的《大槐安国龟山大猎赋》1篇,共计34篇。

《玉茗堂赋》收入的27篇赋作,从所涉及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来分,主要有咏物赋、行旅与山水地理赋、抒情言志赋、纪事说理赋、怀人悼亡赋五大类。

咏物赋的对象有竹、鹤、图(画)、馆、湖、霖、亭、山、河、楼、彪、讲堂等,既有屋宇楼阁、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又有自然现象。有的赋作就物咏物,有的赋作表现出作者除欣赏之情以外的某种思想情感。有的咏物抒情,咏叹人生。如《吏部栖凤亭小赋》描写的栖凤亭的景物和人事。“端池蔽景,竹盯笼喧”、“吹台之梧对植,暗河之桂双掀”、“果多梅莫、草则兰荪”、“锦云披而花笑,珠露零而叶翻”。亭中的风景秀丽宜人。“选部群公,简要清通,并挺瑶山之干,俱韵竹林之风”、“缓带而临清燕,栩管而和雕虫”。亭中的游人品节高尚。短短文字,着墨不多,信手勾勒,犹如神来之笔,表达作者对选部清职的不屑和冲淡安逸的情怀,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隐逸倾向。再如《青雪楼赋》:“惟人生之去来,像潮音之出没”、“思美人兮瑶草,荫山鬼兮女萝。奉浮生于尺暑,怀佳期于寸波。悲千秋其未弧,欢一日而已多”,借写景以抒情,感叹人生,追寻出路。有的讽时刺世。如《嗤彪赋》,写一只老虎经道士驯养,从身体到性情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威风全无,雄心销尽,成为供人娱乐的宠物。文中作者发表议论,感叹有武有文()的山中之王,只因贪吃一只跋羊,落入人设的陷阱里,在饥饿和窘迫中,“利器往而性泯”,天性完全泯灭了,成为人间的玩物。最后作者发出叹息:“足人间之翫扰,何气决之可存。谅如此而久生,固不如即死之麒麟。”这种巨猛之兽的遭遇,正是那些在威逼利诱下出卖了灵魂的人的真实写照。有的表现自娱心态。作者虽忧国忧民,心怀强烈的政治抱负,但是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使他望而却步,只好寄情山水,写景咏物。所写赋作清新秀雅,情感真挚。如《池上四时图赋》《吏部栖凤亭小赋》。

地理赋的内容,有的描写山水,壮观神奇,气势宏伟,境界阔大。如《游罗浮山赋》,写罗浮山高大雄伟,风景优美:“有一花而四照,有五色而一节。或建日而无影,或嵌空而有雪。青珠怜风其欲乱,珊瑚丛生而愈活。神赓倚其雍容,仙希彩而撇拂。木客离筏而似语,山魁隐映而倏忽。”文词优美,描写具体,着力渲染了山中的美丽景色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赋末二句“烨光景兮复不知乎天之所穷,靓凌兢兮吾以观乎日之所出”,尤其显得意蕴高远深沉。明代评论家帅机对这篇赋极为赞赏,评之曰:“编星灌锦,当令天台汗颜。”有的追忆历史,感叹现在。《秦淮可游赋》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写的是游船出发前的情景。清风徐拂,皓月当空,作者和好友饮酒于秦淮河上时的情况,着力描写了观“楼台落日,山川出云”之景色及“玉树之长廊半阴,金陵之倒影犹赤”的周边景色。美哉,“望秦淮兮今夕”!在“减人从以轻舟”之后,“放宽波而试剧”开始开船游览了。第二段写的是荡舟秦淮河时看到的许多动人的美景。扁舟荡漾,画舫往返,“唳箫倡于邻舫,接棹讴乎伎籍”,时而有鸣琴奏管传来,乐音起伏于波浪之间,“吹激赏而弥亮,唱延凄而屡绎”,时而又有秦淮名伎婉转放喉,“或唱惊蝉落叶,或歌飞鹊依依”,歌声在舷舟之中徘徊飘散,夹杂着文人雅士嬉笑谐谑之语,尽兴地在河中游弋,以至于“清觞已矣,良夜何其”。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在舟中边饮边乐边观赏秦淮之美景时的感叹,“怆世路之悠悠,对旁人而咄咄”,发秦淮之怡情。直到“倏天鸡兮告晨,漾朝阳兮欲出。意悠扬而就分,兴淋漓而未毕。”天已放亮,汤显祖才和他的朋友依依不舍地告别秦淮河。大家分手后还是“虽映赏于蒹葭,尚留驩于蟋蟀”。短短千字,言山川之佳,赞才情之美,溢词丽艳,令人堪赏。

汤显祖的抒情言志赋既继承了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感叹志不获伸、意不得抒的思想内容,又多围绕着抒发心中的愤愈之情。作者怀着治世救国的抱负踏入仕途,但是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中,在官场受排挤、遭挫折、受打击而借诗赋以抒愤,如《感宦籍赋》,以观《宦林全集》为发端,概述明官制大略及推选考课法后,描写宦海沉浮,登籍途径之艰难,历数荣辱无定,奸贤当道,宠辱颠倒之景状。公侯之子、卿相之孙登籍可以依托家族势力,不必学文学武,甚至作奸犯科者,“知无不为,践荣分谬”,也“争毫厘于此籍之上”,如此等等。官场的荒诞令作者痛心疾首,故叹息道:“磋夫!天下亦大矣,仕人亦伙矣。有凤凰之官,则必有蛆虱之使,有金玉之音,则必有粪土之士。……何必曹旧传而特笔,人物志以编摩。第登名于仕版,若险嗽以盈科。有规有矩,如琢如磨。谅有朝其必市,想无臣而不波。”流露出作者厌倦仕宦的心情和愤世嫉俗的之情,意蕴非常深厚。《高致赋》第一段说的是隐居生活的理由。“惟君父之体大,故忠孝之用长”,只有朝廷关系重大,才会用忠孝之人的长处。虽然我们都是“自成童而教仕”的饱学之士,“良骥仰枥于千里,妇人从车于四方”,却不能一展抱负。况且“古引年而致政,亦节度其偶尔”,不要因为我一人来制定礼节规定。接着叙述了来三聘的为官经历,“徙合肥”,“令黄梅”,“入参华署”,“出驷锦川”,每到一地,政绩斐然,“人纲服其警策,风物资其折樊”。可是来三聘却说作者是“覩一叶而自见,矧蕙苑兮为菅”,自己是“渐忽微而得老”之人,只愿在“数椽之侧,十亩之间”的地方“杂莳花卉”。自己“茶筍无亏,粮药粗安。有子不贫,亡妻曰鳏”,已经是非常满足的生活了。来三聘表明了“姑与子兮盘桓”的心愿。赋的正文的第三段写的是在“十月之交,菊露犹圑”的时候,来三聘真的辞官归隐了。“纳文书”、“捐印绶”之后,连拖欠的三百两俸银也不要了,乘风泛舟,尽情游乐于江楚,攀爬庐山“倚九迭之屏风,看天池之雪湍”。赋的正文的第四段记叙了来三聘辞官的隐居生活:“拾图章”,“分腐儒”,“发沉骚”,“手名迹”,“傍严陵”,“涉蒪湘”,“道山阴”,“际海曲”,“鉴夙姿”,“吸余芬”……还可以与好友相会而对语,过着一种“存有涯于自己,掷无尽于人寰”超越现世功利的的生活。赋的正文最后一段说:“嗟乎任卿,何历落而多怀,吐绪风之激亮!”磊落洒脱不拘可以包容万物,可以自由自在呼吸,恣意发出自己的激亮的声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于具有“高致”气象者来说,“甘白首其何望”?到老了又有什么可以盼望的呢?荣也好辱也吧,进也行退也可,只要能“释荏苒而志悦”,只要可以“煦山泽兮神王”,只要达到“属予心之所向”,那么这种“高致”的人生,岂是“非凡世人所能慕用”的!王国维说:“义仍(汤显祖)应举时,拒江陵(张居正)之招,甘于沈滞。登第后,又抗疏(上《论辅臣科臣疏》,震撼朝野,贬谪徐闻),劾申时行。不肯讲学,又不附和王(世贞)、李(攀龙)。在明之文人中,可谓特立独行之士矣。”如此“特立独行之士”,都是“高致”的人士啊。全赋寓意深刻,哲理性。写人记事简明洁要,雅俗共陈,不拘一格。对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政治是一篇重要的对象。

赋作为一种重要文体,其内容一般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荀子》的《赋篇》开了后世说理赋的先河。《玉茗堂赋》里的说理赋不少。《青雪楼赋》中“惟人生之去来,像潮音之出没”、“思美人兮瑶草,荫山鬼兮女萝。奉浮生于尺暑,怀佳期于寸波。愁千秋其未弧,欢一旧而已多”等,更是流丽自然,生动贴切,为感叹人生、抒情言志的佳句。《庭中有异竹赋》中,汤显祖以他"涉世之似微"的体验,写出了两株竹"非游尘之所簉,实君子之攸宁的孤高、俊秀。两竹“虚中忌实,疏节蕳密。临流似渊,依岩类逸”,实在是“贞俪乎淑美之操,直比乎君子之笔”。“鱼相忘于在浊,鸟载肃于高冥”,作者主张顺其自然变化。作者最后说“故孤生者常直,近人者常曲。直有取于明心,曲亦时而卫足”,意思是说清高孤独者,不肯趋炎附势,心中永远是光明正直的。就是在受到压制,难免低头弯腰的时候,依然根基不移,蓬勃向上。这也正是汤显祖自己心里的写照。

《玉茗堂赋》里的还有不少怀人赋和悼亡赋,如《西音赋》《哀黄生赋》等。《西音赋》写的是金陵送别好友周宗镐,哀叹周宗镐空有旷世之才华,却一生坎坷贫困。伤感之情,充塞于字里行间。从这篇赋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都很可悲,周宗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己。而《哀黄生赋》以“哀”字点题,以“生年甚饮”四字概括了黄生凄惨悲哀的一生。黄生一生其哀有六:一哀“生平好书”却只能"仰人眉”、学富五车却“不及侏儒”一贫如洗。二哀其“妻称牧犊,子字螟蛉”,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三哀其"揭露喉齿“相貌丑陋,又“不善为容”,走路“掉臂”东歪西倒。四哀其胸“无长志”,目光“短视”。听说“帝里”“豪华”后,不听“重相止劝”而一意孤行“冒涨而行”。五哀其“力不敌命”,途中在徐州中暑,“祼致于京”而“一宿而冥”,客死他乡而草草埋葬。六哀其“魂飞渺茫”,魂魄不得“还君故乡”。作者回忆旧日相逢又相别的情景:“昔我经过,夏浸稽空,江淮沐河,涛翻雪岛”、“寒门暑路,砾石峨冰”,“河上邮亭,别馆横径,妻称牧犊,子字螟岭”,相逢相别都处在一种凄凉的气氛之中,实际是作者写景寓情,寄寓了作者对朋友的伤逝深深的哀悼。


(四)

汤显祖的大赋继承了汉代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词藻华丽的特点,在情感上比汉代大赋更加丰富和深沉。如《游罗浮山赋》《豫章揽秀楼赋》《浮梁县新作讲堂赋》等,均在千字以上。最长的赋为《豫章揽秀楼赋》,近5000字。这些大赋在继承了汉代大赋特点的同时,也有新的特色。

一是散骄结合。赋是一种最自由最放纵的韵文,此时的一些描写山水游历的大赋,往往将散体和骄体结合起来,既具有了散体赋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的特点,又有骄体赋的音律与节奏,这种半散半骄之赋节奏明快,语言清新,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豫章揽秀楼赋》描写江西名胜,描写的是江西名胜,赋作首尾用散,中部骄散结合,极力铺陈,叙述揽秀楼的来历、历史等,勾勒揽秀楼外貌及其周围的山川风物、田园美景,既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空间上连绵性。作者对揽秀楼及其周边景物大力描摹刻画,词藻华丽,而且采用排比句式,洋洋洒洒,妙笔老成,滔滔乎言辞,崛崛乎气象,笔致如大江奔涌,气势磅礴,思路纵横,情感激荡,蔚为大观,体现出大赋那种大手笔、大气势的特色,读来令人忘倦。明人沈际飞在《玉茗堂选集》中对此赋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评序云:事详致尽,《滕王阁序》流风。评赋云:目光如矩,墨沈如波。累累数万余言,物华天宝,有美必传,无胜不具。汤显祖在此赋里有一些极为经典的语句。如表现他有关商品社会的理想的“市无扰以无虞,贾亦廉而亦信”,表现他对为官者要有担当的“大府承而望县翼,坛祠苍而庠序徽”等,读来哲理深刻,意味深长。《大司马新城王公祖德赋》第一段记叙的是新城王氏的源流、迁徙、定居、功勋等。次叙王重光在贵州打下了漂亮的两大战役,立下了赫赫功绩:平蛮之役和采木之役。第三段记叙的是王重光夫人刘氏。第四段写王重光后代兴建忠勤祠的情况。赋的最后感叹王重光的忠勤“徽麻而映帛”,而其子孙孝思“透纸而穿石”。正是由于王重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的后人纷纷效仿,立志读书,道义做人,忠勤报国。全赋结构新颖,想象丰富,辞句清丽,灵活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荡除了汉赋那种着意铺排、堆砌辞藻、典故、用语生涩的积弊,清新自然。

二是灵活运用骚体。骚体赋在句式上基本沿袭了楚辞的特征,采用“兮”字句。骚体赋具有抒情性,在结构上回环曲折,相比文体赋显得疏朗和流畅,因此,骋辞大赋中杂用骚体句式,避免了大赋过分堆砌和板滞,使赋作在铺张之中透出清朗流利,使赋作感情更加丰富,一气贯注。如汤显祖《四灵山赋》以“首苍螭于大角,咮赤凤于飞鹑。处玄冥而伏龟,矫素商而现麟”描述了四灵山的形势。记叙了“四灵”之一“龙”的寻找的经过:“忽阡左之葱菁,见大书乎石屏。曰洞龙之出,为山之形。鳞甲指爪,片石咸星。”全赋顿迭起伏,虚实相间。充分发挥大赋的宏伟的规模、磅礴的气势、丰富的词藻和夸饰的手法等特点刻画天地万物,体物言志,赋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铺陈排比,比喻夸张,场面宏大、境界深远,意与境、情与景、动与静、远与近、古与今等各方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具有极强的震撼效果。

汤显祖提倡写小赋。万历二十九年(1601),汤显祖即在《答张梦泽》一文中提出“小文”的概念。他自述“时为小文,用以自嬉”,将“小文”与“长行文字’夕、“馆阁大记”对举,“小文”实即“小品”。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提出“短而隽异”是“小品”的特征。在晚明文坛“山人”领袖陈继儒的号召推动下,“小品文”风靡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在此影响下,小赋开始盛行。汤显祖的小赋主要有《怀人赋》、《吏部栖凤亭小赋》、《池上四时图赋》、《吏部栖凤亭小赋》等。

《怀人赋》感叹光阴流逝,命运无常,恃才无用,不如“羡往去之松乔,识向来之箕颍”。次写沈谦的评价以及他对自己的劝说:“曷不都捐赤臭之路,了涉清芬之程?”这番亲切话语,不能不使汤显祖“听之者有怀”。最后写汤显祖对沈谦的话有感怀。与其“索米长安之舍,走马章台之街”,不如“仙衢玄仗,帝圃清斋”。 全赋语言雅丽流畅,描绘生动传神,颇具屈骚韵味。艺术上,篇幅短小,但气足神完,寓抒情于叙事之中,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小赋。

《吏部栖凤亭小赋》仅100余字,空灵轻巧,清雅自然,耐人寻味。赋序中即说:“若乃南都选署余姚沈君、俞君、磁州李君、潮阳周君、吴俱嚷当世之才,逸俗之度。余并游之,其署南侧有栖凰亭,诸君缓颊之场也。余醉其中忽,忆红泉别墅,草树如斯。因为此赋。”,此赋乃是闲来游玩乘醉之作,赋作最后写道:“周行有命,孔德无容。虽焕发于霞藻,终娣缅于云松也”,直抒作者向往山林园居生活的心意。赋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栖凤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了雕虫搦管之闲,举酒抒怀之乐。“虽焕发于霞藻,终睇眄于云松。”作者对现有的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他向往远离纷扰的林泉生活,这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古代文人多以出仕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但是往往有着事与愿违的境遇,于是会产生自然本性的回归,这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汤显祖的《吏部栖凤亭小赋》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文笔优美,闲适自然,清真雅正,着墨不多而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堪称精品。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评曰“整洁得体”,诚可谓允当之言。

《池上四时图赋》作者在赋中名为咏画,实则抒怀,通过描述画景而感叹人生,向往恬淡的隐居生活中,流露出一种出世高逸的意绪。赋中的写景极尽铺染之能。“横披睡柳,倒插舒荷。葱笼翠竿,斑驳文莎。草香蝶舞,花明鸟歌。”这些语句优美明快,纤丽精巧,极富情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写景动静相交,虚实相间,极意渲染;抒情含蓄雅淡,轻如薄雾,情景相融。语句优美醇净,纤丽精巧,极富情韵。

总之, 作为明代后期的辞赋大家,汤显祖在赋的创作上是取得了重要成就,气势豪迈、形式丰富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数量较少的抒情小赋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着墨不多而意味深长。今人或许受到文学史观的影响,不太能重视汤显祖戏曲以外的创作。倘若我们把镜头拉回明清之际的文坛,不难发现当时有个汤显祖时代,而这个汤显祖时代是由汤显祖的辞赋在内的创作支撑起来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