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1964年《汤显祖集》问世,这是最早的一部汤显祖作品合集。这套书的诗文部分由徐朔方笺校,戏曲部分由戏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钱南扬校点。1999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刊行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今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集全编》在已故学者徐朔方所著《汤显祖全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增订,新增汤显祖佚文四十余篇,是目前唯一的汤显祖存世诗文、戏曲作品的深度整理之作。但是名列《中国古籍总目》“经部·书类·传说之属”中的《玉茗堂书经讲意》却因没有发现而没有收入。2016年9月,在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抚州市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影印出版。
据抚州市图书馆馆长孔彬介绍:《玉茗堂书经讲意》十二卷,近二十万字,万历四十年(1612)刻于南京,原书一函二册,仅见藏于国家图书馆(原系邓拓藏书)。这是汤显祖研究《尚书》的学术著作。卷一署“临川海若汤显祖著男汤大耆尊宿甫、汤开远叔宁甫, 门人朱玺尔玉甫仝校”, 其余各卷皆署“临川义仍汤显祖著男汤大耆尊秀甫、汤开远叔宁甫, 门人朱玺尔玉甫仝校”。书首有汤显祖弟子周大赉所作序言。序言中说汤显祖归家后,“颇索五经遗旨,里缙绅如帅君谦斋、郭君青螺、邹君南皋、张学士洪阳皆劝为经意之刻”, 是指汤显祖的同乡和师友帅机、郭子章、邹元标、张位等人都劝汤显祖把自己解经的著作刊刻出来,汤显祖虽答应了,但没有付诸行动,而是寄情词曲,撰写《牡丹亭》 等戏曲。居家十二年之后,才准备完成《尚书讲意》,并由他的两个儿子汤大耆、汤开远参与《玉茗堂书经讲意》校订。
汤显祖乡试以《书经》中举,其《尚书》经义试卷及考官批语都保存在今传《隆庆庚午江西乡试录》中,考官认为其策“据理析数考究精详”,“得理学之奥”,“大有功于圣经”;万历十一年,汤显祖以《书经》登进士,但是一生官场失意,他只有在《尚书》的研究方面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情怀,言“身不能作尚书,犹欲以一经(《尚书》)贻子也”。他将做官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他对两个儿子说:“予生平所得力在此,小子勉夫。” 希望两个儿子从政,并亲自带儿子去参加考试,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这些都说明汤显祖对《尚书》有精深的研究。
《玉茗堂书经讲意》的影印出版,以十二卷近二十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汤显祖对《尚书》的讲读。为多角度理解、研究汤显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又值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于纪念、研究汤显祖,无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