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左”倾路线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为了继续打击国民党军,配合主力红军转移,乐安、宜黄、崇仁、广昌、资溪等县党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斗争,给敌以有力打击。
(一)乐宜崇挺进队的活动
1934年9月,崇仁、宜黄苏区全部沦陷,乐安苏区除金竹、竹溪两区外,大部分亦被敌占领。在此情况下,乐安中心县委将地方干部军事化,号召人人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在江西军区二分区领导下,乐安、宜黄、崇仁三县地方武装和党团骨干2000多人合编成乐宜崇挺进队,下设2个大队,乐安为第一大队,宜黄、崇仁为第二大队。挺进队既是游击队又是工作队,除在乐安、宜黄、崇仁地区打击国民党反动武装外,还深入到丰城、永丰、新干边界开展游击活动。
1934年12月16日,国民党军调集了5万人马重重包围乐安中心县委所在金竹火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挺进队在坚守阵地近10天后,于12月24日转移至乐安坪坑村,将部队编为江西军区新编独立2团,下辖3个营,向湖南方向突围。为不暴露目标,部队昼伏夜行,每名战士自备一根5尺长草绳或绷带,多余的物品送给当地群众,轻装行进,在经过带陂木桥时,有人不慎掉入河里,惊动碉堡里的敌人。敌人机枪猛烈扫射,将部队截为两段。刘汉雄、罗帷斌率领已过河的挺进第1营大部400余人继续向前突围。乐安中心县委书记兼新编独立第2团政委李福槐,率领未过河的部队返回中心村,精简队伍,安置部队老小队员后,撤离到谷岗。在国民党军前阻后截下,李福槐率领的部队到达新干县大坑村,与刘汉雄、罗帷斌挺进一营重新会合,部队经过休整,决定从峡江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渡过赣江。新编独立第2团行军到曾家陂时,遭国民党第53师包围,部队再次被打散。3月上旬,李福槐又在新干,乐安交界的野鸡坪集合部分队伍,组成精干的战斗小分队,坚持游击活动,至月底,终因寡不敌众,多数牺牲或被打散,少数化装转入地下斗争,宜黄、乐安苏区武装斗争逐告结束。
挺进队在曾家陂战斗中被冲散后,肖明煜带领一支小部队,在兴国县崇贤一带与曾山领导的队伍会合,刘汉雄、罗帷斌挺进营100多名战士从峡江渡过赣江,于1935年2月14日终于到达莲花县武功山,与湘赣省军区领导的武装胜利会师,湘赣省委将他们编入湘赣红军独立第5团1营1连,为表彰和纪念这支英勇的队伍,命名为“宜乐连”,在湘赣边界坚持了3年艰苦的游击战争。
(二)广赤游击大队的活动
随着广昌、赤水苏区的丢失,广赤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干部和游击队员于1934年合编为游击大队,共700余人,300支枪,在闽赣边界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有力打击了反动地方武装。12月,广赤游击大队在中畲与闽赣边区游击队司令部会合,接受游击队司令部统一领导。1935年2月,广赤游击队一部组成“挺进游击队”在前往宜黄途中与国民党军遭遇,转战宁都关村、肖田,因弹尽粮绝,大多数战士牺牲。5月,广赤游击队在福建白莲南口一带开展游击斗争。该年冬,坚持斗争的广赤游击大队,在闽赣交界的牙梳山与前来围攻的反动武装战斗,因寡不敌众被国民党军包围,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三)金资光贵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斗争
资溪苏区沦陷后,党的组织受到破坏,但群众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1936年4月16日,为反对国民党当局乱抓壮丁,关山刀、肖坪、大斜和横山一带30多名青壮年,带着鸟枪冲进乌石乡,捣毁区公所,缴获枪17支,子弹数千发,国民党当局害怕激怒民众,派当地士绅与暴动群众和谈,才平息事件。
1935年8月,闽北红军独立师根据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精神,兵分三路,向敌后挺进,开辟游击队新区,其中一路由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率领独立师等4团,邵武独立团政委刘文学率领独立团共80人,挺进高山深壑、森林丛密的资溪,光泽、贵溪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建立中共光泽县柴家区委,后又向资溪县昌坪和贵溪县冷水坑一带发展,成立中共资(溪)光(泽)贵(溪)中心区委,下辖柴家、昌坪、冷水坑、陈坊4个分区委、中心区委机关先驻资溪昌坪,后转移到贵溪、闽北一带。至此,资光贵地区成为新的游击队根据地。
资光贵中心区委成立不久,吴先喜率部返回闽北,留下刘文学等十几名干部和一个班的战士坚持斗争。9月,国民党军开始“清剿”资光贵地区游击根据地,局势日趋紧张,中心区委与闽北分区委失去联系。
1936年5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共闽赣省委从国民党报纸上发现失去联系的刘文学部仍在资光贵地区坚持斗争,便派抚东特委书记吴先喜率领200余人,挺进资光贵地区,通过便衣联系,两支部队在贵溪闽坑会师,根据闽赣省委的指示,撤消资光贵中心区委成立中共资光贵中心县委,吴先喜、刘文学分别担任正副书记,同时,资光贵根据地游击队编为闽赣省抚东军分区,吴先喜任司令员兼政委,刘文学任副政委,中心县委下辖柴家、昌坪、冷水坑、金南4个区委。中心县委成立后,刘文学负责地方工作,吴先喜则率领部队四处打土豪,追剿地方民团。7月中旬,吴先喜率部袭击资溪县城,全歼守城民团,。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资溪、贵溪反动当局纠集十几个保安团和地方民团,对资光贵地区进行“围剿”,在资溪境内的五里山战斗中,抚东军分区受到很大损失,吴先喜身负重伤,部队仅剩下百余人。
闽赣省委得知情况后,于7月底派闽北独立师2纵队1支队政委陈仁洪率300多名干部战士深入资光贵地区,寻找吴先喜的游击队,协同中心县委粉碎国民党的围攻。9月初,1支队进入江西来到贵溪冷水坑附近。
国民党为彻底消灭红军,采取“移民并村”策略,将小村村民圈到大村,每个村都驻有几十上百人的民团武装,群众上山干活都由民团统一组织,没有行动自由,红军难以接近群众,更打听不到游击队的下落。
陈洪仁召集干部会议商量对策,有人提议:我们找不到县委,为什么不让县委来找我们呢?大家问:“怎么找法?”他说:我们只要呼呼隆隆打几仗,就像贴海报一样,用不了几天,山里山外准知道,县委自然会派人来联系我们。陈洪仁说好,要打就打有影响的地方,打冷水坑民团。
冷水坑地处资溪、贵溪两县交界处,是江西国民党军围攻金溪、资溪、光泽、贵溪红军的重要支点,驻有国民党地方保安武装100多人,敌人大部分驻扎在街上,少数驻西山碉堡里,自从袭击资溪县城以后,红军没有大的活动,敌人都很麻痹。陈仁洪命令一个排化装成群众,趁敌人午休时冲进村里,国民党军士兵正在树底下玩牌,见到红军出现在眼前,纷纷往往房子里钻,红军战士紧追不舍,不一会,冷水坑被打得烟雾腾腾,躲在碉堡里的敌人见山下打成一片火海,急忙火力增援,被红军轻机枪压住,冷水坑一仗消灭敌人七十余人,缴获了一批粮食、布匹,威震四方。小股民团不敢肆意妄为,纷纷撤到大镇上集中起来,1支队趁势又打了一些土豪,一度消沉的群众情绪高涨起来,到处宣传“游击队没有消灭!”“闽北红军又过来了”,几天后,吴先喜果然派人联系1支队,两支部队在贵溪闽北附近的板石坑会师,队伍壮大到600余人,扩编为闽北独立师第四纵队。
此后,游击队采取以隐蔽为主,不打硬仗,与敌人周旋的办法,当敌人进攻时,游击队化整为零,深入国统区活动,当敌人进攻根据地的中心昌坪时,游击队隐蔽休整,晚上出来发动群众,了解敌情。1937年,国民党江西省南城保安副司令周中诚带一连官兵到高埠“围剿”,游击队半路设伏,打得周中诚连鞋都顾不上穿,赤脚而逃,游击队还多次袭击驻守在饶桥的民团,仅1937年中秋节就俘获四五十余人枪。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群众路线和政策,群众对游击部队极为关心和爱护,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游击部队。1937年秋,金南区委书记谢忠厚等20余人转移到资溪上源村一个山沟里休息,连日的游击活动,极度疲劳,躺下就睡着了,突然敌人包围上源村,处境十分危险,紧急关头,一位房屋靠山的老乡从窗口爬出来,跑到山后为游击队报信,不料在路上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走到游击队驻地通知他们安全转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游击根据地的形势有所缓解,1937年9月底,中共闽赣省委派黄知真与国民党江西省南城保安副司令周中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谈判,接着,中共闽赣委组织部长曾镜冰下山,在光泽县大洲村与周中诚、高楚衡达成联合抗日协议,刘文学率领游击部队110余人下山,到沿山县石塘改编为新四军3支队与团2营,不久开赴抗日前线。(江西省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