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汤显祖与饶仑、周宗镐(作者:高琦)

$
0
0

抗壮成三友 吐属自清华

——汤显祖与饶仑、周宗镐

 

汤显祖喜交友,善交友,慎交友,秉承着“友朋之义,取诸同心”的交友原则(见《哀伟朋赋》)。他一生中所打造的朋友圈,还是比较宽泛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青少年求学时期的朋友圈,有科考后从政为官时期的朋友圈,有辞职回归故里时期的朋友圈。其中,汤显祖在青少年求学期间与饶仑、周宗镐相知相交的生死情谊,鲜为人知,尤为感人至深,值得后人称道和点赞。

一、放浪自在显豪情

汤显祖在求学期间,从17岁到20岁这3年多的时间里,与饶仑、周宗镐的交往是最为密切的,交谊甚笃,可谓莫逆之交。

“予年未弱冠,有友二人,钟陵(今进贤)饶伯宗仑,临川周无怀宗镐,皆奇士也”、“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见《哀伟朋赋》)。就是说,他们3人皆为“奇士”,自视清高,目空一切,耿直豪爽,形影不离,亲如手足,一起“逍遥石梁斜”在文昌里文昌桥周边游玩至太阳下山;一块“吐属自清华”谈诗论文,语言清丽,举止放浪,共同过着浪漫的书生生活。

饶仑,生年不详,字伯宗,江西进贤人。多次参加科考,万历十年中江西乡试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与汤显祖同中进士。中进士后授河北顺德府的推官。万历十七年(1589)擢试御史仅半年,便因病告归,于万历十八年(1590)不幸在海清(今山东海清县)舟中病死,运回临川安葬。

周宗镐,生年不详,字无怀,江西临川人。多次乡试均落榜,始终没有得中举人,一生贫困潦倒。曾学骑射兵法。年40时北上京城,向当权者言时务献兵法,均遭排斥拒绝。谭纶只用其兵法而不用其人。周失意归,愤怒之极,把眼睛都气瞎了。后来是用妇人的乳汁才医好眼睛。后把兵法书稿转给饶仑,外出流浪,而饶仑已于万历十八年病逝,连兵书也丢了。万历十九年(1591)十月后,贫病交加而逝世。周宗镐少年以文章意气自豪,于古帝王将相儒者之略无所不窥。谈天下厄塞,如在几席。性轻财,不吝啬,乐助人。将死,对其子曰“吾无所负于人,止欠某氏六斛粟,必还之。”其子周如命(又名仲儿),少年时与汤显祖友善。受周宗镐所托,其子为汤显祖收教。

从年龄来看,这三人年龄不同。周无怀年龄最大,饶伯宗次之,汤显祖最小。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南下徐闻时仅42岁,而来送行的周宗镐“年已六十”,可推断周宗镐大汤显祖18岁。可见他们在临川三年同学是属于忘年交。从体貌上看,这3人体貌不一。“惟吾朋之恢诡,形一短而一长”、“仑长不尽九尺,瘠而青,瞻视行步有异。镐长不尽三尺,髯而甚口”、“无怀之胸腑有奇,伯宗之体貌殊方。予参差以中立,互通衢而颉颃。”(均见《哀伟朋赋》)就是说,饶仑有2米高的个子(古代一尺约为23厘米),清瘦修长。翻眼仰视,走路异常;而周宗镐个子不足1米,髯口胡须,其貌不扬,简直就是个侏儒怪人;而汤显祖体貌居中,堂堂正正,一表人才。

然而,他们3人何以会成为“抗壮三友”?主要是他们的性格气质使然。汤显祖“雪白自本性,云清无俗娱”,“无柔曼之骨”(见《寄奉学士余公》);饶仑 “吐属自清华”、“才骨兼奇”(见《赋海寄饶海盐》);周宗镐意气自豪,于古帝王将相儒者之略无所不窥,“胸腑有奇”。他们3人皆为“抗壮奇士”,性格相仿,刚烈正直,意气相投,不卑不亢,高傲倔强。何为“奇士”?对此,汤显祖有过说明:奇士之心最灵,天下文章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常人如蠕虫,奇士似飞蛾,飞蛾来自蠕虫,实为同类,但蠕虫匍匐于地,萎缩卷屈,而飞蛾翔舞于天,无所不至。常人局促不伸,意有所滞,而奇士驰骋其心神于上天下地,来去古今,有广阔的视野,高远的见识,所以奇士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见《序丘毛伯稿》)。他们有“奇士”风度,抗壮意气,志同道合,脾气相投,成为生死之交的同窗挚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在临川同窗三年的学习生活是充满艰辛而又富于乐趣的。“而仑复晓夜诵书,常与予映雪月,交书而尽,乃已。同卧处3岁余,前后别去”、“并弓裘于北渚,同研席于文昌”、“服无分于几帽,诗书或乱于巾箱。夜谈则风雨如晦,晓起而月出之光。有击目而成笑,无疑情之见妨。”(均见《哀伟朋赋》)就是说,这3人在学习上常常刻苦读书至深夜,借着雪色月光,切磋读书心得,看完书后相互交换。在生活上同卧一床,以诚相待,不分彼此,亲如手足。他们有时出游郊外,练习弓箭,探讨学问。夜间论争伴着风雨交加,早晨起来月光还未隐去。相互对视而笑,毫无猜忌防患之心。他们能这样同甘共苦,相互关照,心诚无猜,足见他们的情谊深厚,宽广胸怀。

二、诗文寄语传友情

汤显祖与饶仑、周宗镐在青少年求学时所建立的友情是纯洁真挚的。随着他们后来不同的人生遭际,时空尽管推移,经历尽管有变,然而他们的友情始终如一,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有关他们交往的资料很少,笔者从汤显祖诗文里还是查到涉及他们相知相交的十几篇诗文,从中可窥见他们的一些交往信息,进一步见证他们的深厚友情。

    现将有关诗文列举如下:《文昌桥遇饶仑》、《风亭置酒劝饶仑游》、《狻猊石别饶仑》、《示饶仑二首》、《别仑》、《寄饶仑》、《南禅寺寻饶仑不见》、《再别仑》、《送饶司理顺德》、《周无怀往宣城与沈殿元叙旧·送之》、《忆无怀伯宗》、《戏答无怀周翁宗镐十首》、《答无怀》、《哀伟朋赋》等十多篇,以供兴趣者和研究者查找。

      《文昌桥遇饶仑》诗“独上飞梁俯白沙,逢君吐属自清华。生烟翠气纡寒日,染月红云作暮霞。夹岸莎鸡鸣自促,翻林荻雁影迥斜。游鯈未厌临秋水,余论时能借五车。”这首七律不仅描述了文昌桥周边景致的优美,还深情地回顾了与饶仑在文昌桥相遇交谈的场面,称赞了饶仑的才气是“吐属自清华”“时能借五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慕之心。另一首《南禅寺寻饶仑不见》诗“香山香海自香楠,我友为师弟子参。三市管弦无梵妓,一城花草借云岚。空知五住人难住,盛欲千谈何处谈?乞食了时来入定,悠悠俱作自缠蚕。”这首七律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关心和爱护之情谊。诗句“我友为师弟子参”,饶仑在临川与汤、周三年同学后分别离去,其间可能到过临川东城的南禅寺出家。饶仑有兄饶廷锡,万历三年(1575任海盐知县。汤显祖曾在《赋海寄饶海盐》诗序文中称“令弟仑,才骨兼奇,故是高门妙种。为弟子十余年,食粟而已。”据此,可推断饶仑的确到过临川东城南禅寺出家。而汤显祖出于对学友的思念、关心,亲自前往南禅寺看望饶仑,但未见着,于是作诗《南禅寺寻饶仑不见》来记叙这件事。《答无怀》诗“新雨无人发未梳,得来池上故人书。高风六月宜栖息,秋水来时同观鱼。”这首绝句就表达了诗人收到故人无怀寄来书信后所呈现的兴奋之态:发未梳,先看信,并寄语友人在夏天要静养休息,保重身体,等到秋凉后再来相见,同赴江河观鱼取乐。诗句温暖清新,体现了挚友间的真情实感。

在汤显祖作的《狻猊石别饶仑》、《送饶司理顺德》、《周无怀往宣城与沈殿元叙旧·送之》等送别诗中,诗人珍重友情更是溢于言表,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狻猊石别饶仑》诗中写诗人在抚州城西的玉石台临筳把酒送别饶仑,“兰风吹棹满清河,胜友临筳叹别多”、“解到星栏无得语,只应分泪与行波”,诗句表达的那种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真是让人动容。饶仑与汤显祖于万历十一年(1583)同中进士后,汤显祖留京观政,饶仑授河北顺德府的推官,汤显祖依依惜别送他离京上任,在《送饶司理顺德》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情感。诗序言“伯宗故于予不浅,各亢壮别去,悲之”,诗句“空思幅被通寒夏,浪拟缄书有岁时。定过刑台悲豫子,声音偏合友人知”。用语精确,表情达意,“故于予不浅”、“亢壮别去”、“悲之”、“空思”、“通寒夏”、“浪拟”、“有岁时”、“悲豫子”、“友人知”等词语将汤、饶二人悲壮告别、激励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委婉动人,其情其义,真是天地可鉴。

特别是汤显祖作于后期的一首感怀诗《忆无怀伯宗》就写得深沉委婉,催人泪下,尤为动情感人。这首五绝诗“抗壮成三友,摧藏见一翁。吞声九泉下,流泪寸心中。”意为:当年意气风发、趾高轻狂的临川三友,已有二友先后离开人世,现今只剩下我一个白发老头了;亡友在九泉之下悲痛得发不出声音,而我思念的泪水只好在寸心中静静地流淌。我们说,只有友情之深、悲伤之极、思念之真,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动人心魄的悼念诗句,来缅怀昔日曾经朝夕相处、互为知已的友人。亦可见汤、饶、周三人的生死情谊。

三、生离死别见深情

汤显祖在与挚友饶仑、周宗镐的生离死别中,其《哀伟朋赋》等诗文就记叙了最为动情感人的几件事,进而展示了他们生死之交的真挚深情。

其一,饶仑病死,汤显祖望江遥祭,伤心痛哭。汤显祖与饶仑友情非同一般。在临川同学期间,就“常与予映雪月,交书而尽,乃已。同卧处三岁余,前后别去”,同处一床,借着雪月之光,常常读书到深夜。后来又同到南京继续求学应考,“至同赴南宫,试都下,卧未尝有异裘枕,履袜先起者即是,不知其谁也!”二人朝夕相处,共卧同枕,被褥不分,鞋袜相共,不分彼此。中进士后,饶仑赴顺德府任职担任推官(又称司理),治所在广东刑台县,汤显祖深情送别,并作诗《送饶司理顺德》。万历十七年饶仑被提拔,“擢试御史。病,告卒于临清”。就是说,饶仑擢试御史仅仅半年就生病,便因病告归,在回归途中,不幸在临清(今山东临清县)舟中病死。“汰舟于姑孰。予在南祠,望江濆而哭之,曰‘伤哉伯宗,君亲友之望未塞,而遽尔乎!’”死讯传来,汤显祖悲痛欲绝,伤心难忍。当时汤显祖正在南京礼部任职,无法亲临现场送别。因而当饶仑的灵柩由船运经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时,汤显祖当即赶往南京的江边,焚香跪拜,望江遥祭,以示悼念,并痛哭地说:“悲伤啊伯宗!亲友们对你的期望,都还没有实现,你就这样仓促地死去啊!”其语亦哀,对饶仑仓促地离开人世,表示极度地悲伤。望江遥祭,伤心痛哭,其场面凄楚悲切,凸现了汤显祖痛失挚友的弥贵情怀。

其二:汤显祖被贬南下,周宗镐前来送行,握手泪别,其情亦哀。“辛卯秋,裁六十,来送予岭南。握手而唏曰‘伯宗与予独一子,皆不好读父书,无能言其父者,即从此长别。子能忘言于故友乎?’予怅然止之,曰:‘勉饭自怡,长生固人所为也。’”这段话大意是说,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遭贬南下徐闻。九月的一天秋风飒飒,凉意阵阵,抚河瑶湖岸边站着前来送行的人们。不仅有老家的亲戚,还有青少年时代所结交的一些朋友,如帅机、姜耀先、周宗镐等人。周宗镐本是个落魄的穷秀才,胸腑有奇,体貌怪异,受人歧视,谋生不易。汤显祖对这位老友敬重有加,在他生活困难时常常接济帮助他。这次周宗镐拖着老迈的病体前来送行,情绪最低落,心情最难过。他们的好友饶仑已于去年(万历十八年)病逝,在临川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眼下汤显祖又要到边远的地方去,使他更觉得孤单。他预料自己也活不长久,临别时眼含泪花,紧握汤显祖的手哽咽地说:“我和你这次可算是长别了!你不要忘记我这位故友啊!”听了他的话,汤显祖心里十分难过,暗自伤神,心里明白,此番去蛮烟瘴雨之地也是前程未卜,凶多吉少,何时能再会,确是渺茫无期。此时除了安慰嘱咐周宗镐多保重身体外,便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来安慰这位老友了。俩人紧握双手,四目对视,眼含泪花,依依不舍,别离之情尽在默默无语中。这种深情,这种场面,真是太感人了。

其三:汤显祖南下途中,夜梦故友,起而为赋哀之。“去大梅之南,夜梦镐来告别,指伯宗之旧馆曰:‘镐其如是矣。’予惊而唔曰:‘有是耶!’起而发烛踟佇,为赋而哀之。”汤显祖南下途中面临着恶劣的环境,不由地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种种不幸遭遇,与周宗镐握别时的悲切场景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难分难舍的场面历历在目,对周宗镐的思念之情则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到达浈阳峡时,汤显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周宗镐又一次向他告别,并说他已和饶仑在一起了。汤显祖出于对故友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不管这梦境的真假,起身点灯,来回踱步,挥笔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哀伟朋赋》以示悼念。这是一篇动真情、怀挚友的抒情赋,寄托了汤显祖对两位挚友去世后的深沉哀思。当年“伯牙绝弦”,为痛失知音而不复鼓琴,而今汤显祖为失去两位知已而作赋哀悼。赋作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在汤显祖所作的三十多篇赋中称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总之,汤显祖与饶仑、周宗镐莫逆之交的动人事迹,诚挚真切的友情佳话,为汤显祖的人生经历,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为临川文学史的内容扩展,充实了可贵的资料,值得后人珍惜传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