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岩位于广昌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东华山下,坐落在苦竹镇大陵村范围内。是广昌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又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2018年6月9日,星期六,天上正下着小雨。事先我打听了一下,从广昌县城到龙凤岩大约是30华里,没有直达班车,只有坐县城到苦竹的农村客运车,到中途下车,再步行5公里左右,一个小时可以到达。这样的天气,是徒步者最喜欢的天气。我决定徒步出行。临出门时发现自己着的是运动短裤,心想,这个样子进佛庙,是对佛祖的不尊敬。虽然我不信佛,是个无神论者。但是一些风俗还是要遵守的,所以马上换了长裤。
班车到一个叫潘口的地方,司机说还要走一个小时就到了。原本以为今天是星期六,一定有许多人来龙凤岩。可是一路上走了半天,鬼都没有见到一个。一路上,空气真好,景色也不错。不知不觉走到苦竹镇大陵村,问了一下村民,说是到了。我一看,大失所望。盛名之下的龙凤岩冷冷清清,一个香客也没有。一进山门,就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的庙宇全部破坏了。再往里走,经过一个叫好汉坡的地方,拐弯到了,庙门确实有特色,白底黑字,古老朴实。进去之后,硕大的砖头一看就知道至少是明代的。
青雨寺建在岩石下,上面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有清泉洒落下来,非常有特色。周边的景色也不错。就是没有香火。寂静得让人心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尚。说了半天,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这不是赶人走吗?
上楼一看,观景台上有景色介绍,说是龙凤岩有十个景点。我一路上没有见到一个介绍。并且据我所知,有许多名人写过游记和诗文,为什么不开发利用呢?
幸运的是,后面跟上来一家三口,一问是特地从鹰潭开车过来的,也是慕名而来。简单地交谈了一下,大家都叹息不已。回去时,他们坚持让我搭座他们的小车回县城。说尽管失望,但毕竟有緣份。
回来后,我在广昌地方群的微信群里发了一通牢骚。接着就有人回应说,说是当地村民自私得很,将以前外地的和尚赶走,还将人家的车子砸了。据说这个外地的和尚还进行了投资。随着名气的增大,有人就眼红起来了。结果“接管”之后就成了这个样子。我还看到那个青雨园可能是失火烧了,场面非常败落。
不管如何,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美好的景色,开发也好,利用也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于这个世界!愿世界美好!阿弥陀佛!
关于龙凤岩的来由,在民间有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云游僧人路过大凌,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峡谷里,发现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岩洞,
这里四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正是修身养性之处,遂结草为庐,驻脚山岩。次年春天,在荒野的水草地上撒出圣果—莲子。不久,这莲子便发牙、生根、长叶、开花。荷叶青翠,莲花婷婷,芳香四溢,犹如蓬来仙境,、吸引众多乡民前来观看,面对碧波荡漾,彩霞飞流,它们如痴如醉,青龙在岩洞的左边卧下,金凤在岩石右边栖立。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结庐岩洞,潜心佛事,遂纷纷捐助银两,兴建佛宇。和尚为感激龙、凤真情,将岩洞取名为“龙凤岩”。
龙凤岩分为前岩(普陀岩)、中岩(罗汉岩)、后上岩(七星岩),后岩是主岩,惯称该岩东西两翼有岩壁相蟠,犹如龙飞凤舞,故习惯称该岩为龙凤岩;又因其飞泉瀑布如青雨纷飞,故称“青雨岩”,青雨寺就建在岩洞内,现在正殿门上仍有这十分清秀的“青雨古刹”四个字。
龙凤岩方圆十多公里,奇峰、怪石、山泉、楼宇均具物色。楼亭梵宇依岩而设,东西石壁相蹯踞,状如龙凤腾翔。越小桥入外岩(普陀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质梵宇依岩而建。沿曲折山径和蜿蜒溪流进入峡谷,行200米抵中岩(罗汉岩)。岩高10-12米,宽50-93米,长10-50米。拾级而上200余米处,一株古桂立于古松关侧,秋天浓香扑鼻。穿关过鸣春桥,便到后岩。后岩为龙凤岩的主体,三峰鼎峙,势凌霄汉。岩在中峰(剪云峰)下,面临溪壑,石壁相蟠,左似游龙,右像凤翥,故把岩洞和寺庙命名为"龙凤岩"。入春,岩顶飞泉瀑布如青雨纷飞,晴天也散雨,故把岩、寺称为"青岩","青雨寺"。后岩高30-40米,宽40-56米,长10-22米。青雨寺建于明弘年间(1488-1505),清初毁于兵乱,后复遭火焚而几经修缮,1934年重修。三层佛殿随洞而设,以岩壁为殿顶。前殿以砖砌墙,砖木飞檐,二楼为梵宫,分正偏两殿,有禅房100间,三楼殿内三尊大佛和十八罗汉雕塑精美。茶石岩、巷里岩位于后岩东,出正殿右后,越岩顶可抵岩上岩,因有7个不规则石洞而得名"七星岩"。
龙凤岩主建——青雨古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488年),明、清时代经重建、整修和扩建,前后两殿,中架层楼,连成三层,房共百间,占地1500平方米,有古楹联、古砖雕、古名墨。
近夏曾无暑,看山尚及春。洞穴四周群山突起,气势磅礴,苍松翠竹,语花香,风景秀丽。自明朝始,游人日增,慕名前来的不仅有邻省的香客和商人,而且还有远道而来的名宦显吏,明朝镇江司理沈宜、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何乔新等人曾写有龙凤岩游记、诗文。古人赞美,诗云:“岩穴千般险,迂回一线通;天围青帐里。人在画其中”等等。龙泉水澄澈如镜,质纯味美。“高山云雾孕好茶”,马栏坑早年盛产龙凤茶,就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这四绝而著称;人们使用龙泉水冲泡龙凤茶,气味清郁异常,真所谓“泉美茶香异”;龙凤茶历史上在明朝曾被称为“贡茶”,今人也曾交口称赞;“龙泉烹凤茶,古今游人夸。”
据《广昌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公元一四八八年)僧慧庆发起募捐集资创建龙凤岩
室,梵宇而设,主要建有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毗芦殿、方丈室、客堂等,其建筑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米,门楣上“天然佛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龙凤呈祥、瑰丽眩目的泥塑浮雕图案,仍然显出左龙右凤,栩栩如生。现在的佛殿共分三层,一楼为小客厅,迎接各方宾客。二楼左右两殿为禅房,供僧人居住;三楼为大雄宝殿,殿宇椽摩栋接,堂皇秀丽,大殿上香烟缭绕,帷帐低垂,释迦牟尼站立中央,弥陀、药王侍立两旁。三尊大佛双脸微微下垂,两旁十八金身罗汉,雕刻精细,情态逼真
。
龙凤岩的著名景点除上述四岩外,还有古松关、鸣春桥、龙泉瀑、罗汉拜月、湖谭鱼跃、马栏坑、神女峰等胜景,争妍竞秀,交相辉映
。
龙凤岩佛宇从明朝弘治年间慧庆法师募捐创建开始,经历了清初镜彻僧、雍正七年秒渠僧、乾隆二年寂僧等先后重建重修。五百年来,屡经战乱,盛衰交替,历经沧桑。但它却一直为赣闽边境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曾一度有“三十尼姑二百僧”之谓。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六月,龙凤岩举行了大传戒,有尼500余人,僧800余人,参加圣典。此外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等七省受戒人(戒子)达672名,历时四十二天,足见其盛况和影响之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九八0年县委统战部对龙凤岩进行了修复;一九四八年六月,龙凤岩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三十六个重点寺观之一,拨出专款对龙凤岩寺院进一步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