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转载]民间编修黎川县志第一人:朱徽

$
0
0

朱徽,字文徽,号松谷。仁寿公次子。生卒不详。黎川三都朱氏第七世裔。从小聪明颖敏,七岁就学,读书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人们都将他视作“神童”。稍大一点后,跟从今荷源乡炉油村何源清(何澄)先生读书,名声越来越响。明洪武庚辰年(1400),县令张文琮非常看重朱徽,将他延入县学。

明永乐癸卯(1423),朱徽荣膺乡贡进士,授任福建光泽县学司训(明清时县学教谕的别称)。建昌府知府吴致文《送训导朱徽之任光泽》,云:“天际孤鸿翔,流云出华月。清辉万里同,言圆复言缺。物理契人心,离合何足说。黎川朱氏子,才华总奇绝。亭亭芝上英,济济人中杰。早岁掇巍科,声名播闽浙。兹为领教铎,似立程门雪。与子新相知,云胡遽相别。仰视乌君山,杭溪水澄澈。去去不我留,咫尺成胡越。顾言慎厥终,相期励名节。”之后,继任广东学典(即学政,主管一地教育科考)和浙江文衡(指科举制度下的主考官)等职务。明正统戊午(1438),经朝廷大臣推荐,朱徽任泉州同安县令。

由教育改行为地方官员,有了这个平台,朱徽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行政手腕。对当地顽梗之民,谕以祸福,晓以道义,令他们自保其身家,莫为非作歹。劝募农桑,命令没地耕种的农民,大力开垦荒山荒地。对滞囚于监狱的人,以及军役中的受诬枉者,令其申辨,详加审察,无罪或罪轻的,均予疏释。任职期满后,致仕回老家,同安县民立生祠来祭祀他,并作《棠阴爱诗卷》以纪德政。

同治《新城县志》卷十《人物志二·宦业》:朱徽,字文徽,号松谷。大中从侄。幼颖敏好学,人称奇童。长从乡先生何澄辈游,闻见益洽。为文和以节,简以严,有裨世教。永乐中举乡试,授光泽训导。当道交荐,擢知同安县。民顽梗健讼,下车谕以祸福,使知保其身家。释淹系,辨征役,开地利,民感德从化,狱讼衰息。以秩满去,民立祠祀之,作棠阴遗爱诗以纪其德政。子鼎,以荐授海阳县丞。论曰:舸斋、松谷,其才皆裕于从政,而皆以文学自居。舸斋遭遇之隆,文章论议达于廊庙,乡邑坊堂卷轴随意乐书“宽详雅畅”。松谷承其绪,博闻强记,操染立成,于其所纂邑志见之。(隆庆志)

朱徽著有《济溪类稿》、《逢遇录》、《方舟杂言》等。与新城县令陈员韬交好,写有《次陈知县南仓发粟韵》:“方寸无私惭阮富,一官有守乐颜贫。临仓发粟家家给,载道歌谣处处匀。老我殊方怀令德,往来徒切颂声频。”并写过《重修谯楼记》、《光泽县万安桥记》等。

朱徽对黎川最大的贡献是纂修了第一本民间县志。黎川自南宋绍兴八年才设县(当时叫新城县),三百年间,无一人修县志。没有中央号令,谁愿惹此麻烦事。即使有中央号令,没人主持或没人响应,也等于零,最多一县之长受点委曲滚蛋而已。其实,之前三百年内,不是没有君子不想玉成其事的。光泽人、新城县学教谕上官祐《重修县志序》就说过:“郡有旧志条载,多未割县时事,杂俎纷揉并系。诸南城君子欲因是考见一二故实,而莫知所适从。”因难以稽考,又无力挈领其纲,无力胜任此役,只好作罢。正因为如此,则更能体现朱徽此举的伟大与荣耀。“诗书遗乡,礼俗阜成,而文献之足征也”。

何澄(1355-1447,字源清,避祖讳改字本清,号舸斋)《新城县志序》云:“皇朝大一统,当永乐戊戌(1418)遣使天下郡县探编为志,以成一代制作之盛。吾友光泽县文校文徽朱君,以家民之学,淹贯之才,搜罗故实,浮者实之,略者详之,以增益其未备,然后吾县之志庶之为且书矣。”何澄赞扬朱徽此举“使人一览而百里山川人物风俗蔼然在目无遗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朱徽编县志的过程,上官祐《重修县志序》讲得更清楚,因永乐戊戌年诏令各地纂修郡县图志,当时还在县学读书的朱徽就总负责此事,“蒐罗氛剔,旷列彪分,檃栝成书”。后来朱徽去了光泽县任教,才陆续编完。再过十年,又增加了续志,合为一书板刻行世。

朱徽《县志序引》自述,年少时,从何澄读书,而何先生有志于编写县志,“恨旴江古志未见,殆无可考”。洪武癸酉(1393),何澄在福建、广东任职十余年,因丁内艰回乡,朱徽又跟从何先生读书。永乐初元(1403),朱徽在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宋代刊刻的《盱江志》十卷,内载一郡四县(建昌军,南城县,新城县,南丰县,广昌县)自汉唐、五代至两宋的史料。正因有此本宋志,朱徽后来才敢着手编录《黎川志》。朱徽因老师何澄此际在京都,入文渊阁,与解缙等人同修《永乐大典》,他花了十几年功夫粗编的县志,却不敢拿出来给人看。目的是等老师来“笔削而去存之”。恰逢永乐戊戌年(1418)朝廷有纂修之命。县教谕、江陵人曾彦逵来索取县志初稿,朱徽便将原稿奉送让他交差,再誊抄一份藏于家中。宣德已酉年(1429),朱徽专门邀请上官祐编辑校对,本想刊刻面世,不知什么原因,久未成功。“今年春,予既刊光泽志之完,复取舸斋(何澄)、及斋(上官祐)二先生所釐正新城志稿,得刻手之工,锓诸华枣,以广诸先达之美意,以副群英俊之素心”。由于正德新城县志没载明此文写作时间,所以朱徽的“今年春”不知为何年。何澄于宣德癸丑(1433)染病,上疏致仕才回到黎川,此时才有可能看到朱徽县志草稿,为此,“今年春”应于1433年之后。

又过了近百年后的正德丙子年(1516),莆田人、新城知县黄文鸑编定官方第一部《新城县志》,他在序言中说,明正统年间,黎川县乡贤朱徽曾经编修过县志,但纪载粗犷简略,有许多东西没有编入。为了更详备,于是他决定重编《新城县志》。不过,去其简浅,取其菁华,“乃缘旧志辑理之义,例则仿事”。

辽阳人周天德《康熙十二年旧志序》:“新城之为邑也,自宋绍兴始,历二百余年未有专《志》。明永乐间,孝廉朱徽始一编辑,而援据庞还,弃取失伦。前志病之,故其书亦泯没,不少概见。”在这里,周天德也批评了朱徽县志的蔽病,所以民间第一部县志行经百年左右便泯灭了。( 201767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