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转载]中田古村(黎川)——即将被淹没的辉煌

$
0
0

中田古村(黎川)——即将被淹没的辉煌

九点多,我们就离开老街,随着乡镇带路的车去了中田,中田村(古称钟贤)是乡政府所在地,村落坐落大青山脚下、龙安河畔,环境大开大合,是一个风水不凡的地方给我们当向导的潘主任跟我们说,现在年关,忙得很,只能拣重点的地方走一走。

据介绍,中田是远近闻名的人文大村。鲁姓先来此定居,陈姓是鲁迅姓的女婿,后来也慢慢繁盛。据《黎川县志》记载:陈家共出进士7人,七品以上官员39人。鲁姓文风更为鼎盛,共出进士19人,七品以上官员52人。






村落大致分陈、鲁两个比较大的组团,陈家过去在村里建有进士第、翰林第等精美的大厅数十栋,可惜现在所剩无几了。

村里的鲁姓人家发迹时间较早,因而建有许多中天第、郎官第、大夫第、世科第等大厅,其中闻名遐迩的便是始建于明朝嘉靖5年(公元1526年)的鲁佐文公祠,专门祀奉始祖鲁佐文公。祠堂位于村中心位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规模相当大。但说是明代建筑原构,可能有些牵强,因为那些柱子和梁架,尺寸都相对纤细,没有一般明代祠堂敦实厚重粗犷的印象,但的确留下了明代的规模和格局,推测应该是始建于明代,后代重建过。祠堂空间弘敞,气势不凡,尤其门口那一对抱鼓石直进接近两米,让我感到惊叹。但是那一对石狮子,虽然雕饰清晰,神态生动,但高度不够,也没有立起来,根据我们在其他地方的经验,感觉也不是明代的气象,和祠堂的规模貌似就匹配不起来。

这里显然缺少石料,建筑不论门楣还是墙裙,都少用石材。少量的使用,也是易风化的红砂石和青绿石。因此使得这些建筑看上去保存状况都不是很好。 




















中途,乡里分管文化的危委员来和我们接洽,替换了潘主任,他介绍说自己是危全讽的后裔。危全讽(?-909),字上练,又字忠练,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省黎川县荷源乡)人,主政抚州27年,在唐末战乱连连时期,修筑城池,安定环境,发展农桑,使抚州成为众人向往的名邑。是抚州城的奠基者,金溪名人危素也是危全讽的后裔。

危委员反复给我们强调,中田是一个不简单的地方,这里出了很多人才——陈鲁两家聚居的中田村,历史上中了不少进士,出了不少人物。但曾经的辉煌毕竟掩藏在荒凉和颓败里。因为村前的水库,将河流水位抬高漫延进村,已经淹没了位置比较低的部分建筑,村子还夹杂着修建了许多新建筑,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样子。其中有名的几座建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修缮,特别是著名的陈孚恩故居(陈孚恩(1802-1866),字少默,号子鹤,别号紫藿。江西新城县钟贤(即黎川县中田乡)人。陈希曾次子,刘大观婿。嘉庆七年十月初八日生,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卒。道光五年拔贡,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清代著名书法家。陈孚恩出身名门望族,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是其曾祖。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父亲陈希曾(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官工部侍郎。清代书法家。伯父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御史。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孙陈祖壬(生卒年未详,字病树),咸丰朝兵部、吏部尚书。),已经无人居住,特别是突出在滨临水库水岸的位置,部分已经进水,岌岌可危。由于匆匆忙忙,这座村落没有给我们留下完整的印象,也许是因为有人带着我们,只看到了局部,也许是因为村落的整体格局已经基本上被肢解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