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是故,为人不可无本。万之先,本自毕公,肇基西安,派衍山东,扩属凤翔,分宗南渡,徙不一人,居不一地。笃生者。钟光岳,长逝者,卜化台宝树琼枝,绳绳济美,见闻知,为各家望族矣。诚恐盛满难持,兵燹时有,则期功不辨为竹林,子孙不识其马鬣。巷口斜阳,北邙衰草,可胜痛哉。爱是鸠族之显达、类士、耄耆重修谱书。自毕公以迄来,兹长幼详明,亲疎眉列,以及科各官属,居址坟茔,祖宗仪像,名以封赠。搜付剖劂,固博古者,所必稽夫籍矧。为子若孙者,读先人谱,摹先人像,索先人第宅邱墓,有不动一本之思者乎?事出非常,斯谱犹在,名为孝子慈孙不忘本之永思,可无愧於天地者也。余时以斧衣行河南,万氏辱在葭莩,示於族谱,予因以是,为谱之序。
时崇正二年(1629)春王正月
赐进士
钦差提督河南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古临川毛伯
邱兆麟
撰
邱兆麟
邱兆麟(1587-?)字毛伯,号太邱。江西临川腾桥村邱家排人。官至八案巡抚。明后期诗人。邱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
出生在明朝神宗万历十五年的一穷苦家庭。自幼奇颖过人,兴趣广泛,8岁即能文,稍长后诗赋古文样样皆通,乡人誉为“神童”。邱兆麟小时,因家境清贫,终日靠帮财主出卖劳力,维持生活。他每日都在戚姑山寺塾馆门前放牛,为了求点才学,窃听先生讲课。那时,塾馆有一童生,学识浅薄,文句不通,在一道题上被邱兆麟挥笔而就。后先生得知,劝其入学。可是家道寒微,况有老母在堂,入不敷出,无力读书,嗣后戚叔雨公与该校先生见邱兆麟天资明敏,好学心强,个性温和,活泼可爱,便助资免费唤其上学。从此,毛伯理加发奋用功,勤学苦炼,结果获得高中。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授行人。泰昌元年(1620)考选时,获“天下第一”。
初为云南道御史,天启元年(1621)以御史衔巡视河南。他亲躬政事,清除积弊,审理历年积案220余起,彰善惩恶,明察秋毫,权贵慑服,民众感服。邱兆麟秉性刚直,为官清正,尽心公事,政绩显著。他还力倡移风易俗,发展教育,修筑城池,训练乡兵,疏通驿路,降低赋税,减轻民负,创建义仓,赈济贫穷,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
天启二年(1622),山东白莲教起义,河南固陵(今太康县南)响应,邱兆麟用计将其击退。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起兵响应奢崇明。分别攻陷遵义、毕节,占据重庆,兵围贵阳,战火蔓延川、湘、黔三省,震动云南。许多官员弃城不守,争相逃命,邱兆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与士卒同甘共苦,积极防御,参与平定叛乱,受到朝廷嘉奖。时值魏忠贤弄权,邱兆麟秉性刚直,不愿依附佞奸,多次违忤魏忠贤而遭排挤,天启五年愤而辞官。
崇祯元年(1628),召为河南巡抚,又因实施保甲,整顿军备,得罪地方豪强及权臣,被劾去官。卒于光山公署。
邱兆麟文思敏捷,所作诗、文、书疏,挥笔而就,曲尽情理,独具匠心和技巧,文采烂漫。汤显祖称其“世之异人也”。著有《学余园初集·二集》、《玉书庭文集》、《水暄亭诗集》、《戚姑山赋》、《游衡记事》和《奏议·按豫仁言》四卷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