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中华万氏历史人物(44): 万虞恺

$
0
0
 

     万虞恺,字懋卿,号枫潭,少曾受业于王守仁,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进士。授无锡知县,他“治尚宽大”,政绩显著,复擢南京兵科给事中。虞恺为人梗直刚劲,屡忤上意。万虞恺历任布政使、累晋南京都察院副右都御吏、总督漕储刑部右侍郎等职。虞恺为政恤民,知民疾苦,是难得的清官,当地民众屡受其惠,自发为其树碑立传,颂其功德。万虞恺学问精深,得阳明先生真传,嘉靖间万虞恺曾讲学南昌,在正学书院与张元冲、罗洪先、邹守益、黄弘纲等硕学名儒聚而讲会,讲王守仁之学,为一时盛况。 万虞恺有子4人。万廷吉,官至福州同知。万廷寅,任福州通判。
   万廷谦,字以牧,万虞恺季子。史载他少“好学工书法”,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举人,知龙游县,于官期间,置义田,创学舍,聚诸生讲学,大力发展当地的文教事业。并于泊鲤滩建飞虹桥,使两岸百姓免于涉水之苦。万廷谦为政清廉刚直,不循私情,吏治清明,屡有政绩,其事迹在龙游民问广为传诵,不久即升泉州海防同知。
   万虞恺之长子万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嘉请四十年(公元1561年)进士,历礼部郎中、提学佥事,因忤权贵,谪汀州府推官,不久迁广平府同知,后又罢官,从此绝意仕途,一心向学,遂成大师,是明代传承心学的重要人物。万廷言幼时师事名儒罗洪先。罗洪先(1504—1564)为学泛观博览,无所不窥,安于贫贱,不求富贵。罗洪先的这种志趣对万廷言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万廷言的人生轨迹犹如罗洪先的模刻。万廷言在自述为学中云:弱冠即知收拾此心,年轻时胸怀“苟当自任,皆我事也”的豪情,积极求仕力科报国,复因“睹事事日非”遂“绝意仕宦”,隐于乡间,聚讲学事。史载他“杜门三十余年,韬光匿迹研几极深”,这和罗洪先于乡间辟莲洞居之如出一辙。万廷言之声虽不若其师名,但罗洪先之学却也因廷言而传并发扬光大。万廷言于诸子中“尤深于《易》”,是一位学有深得的大师,“深见乾天至善之体,融结为孩提之爱敬,若先生始可谓之知性也”。万廷言曾于南昌故宋豫章先生罗仲素故居处,建罗原书屋开堂讲学,四方学子奔走如流。罗洪先亦讲学于堂并亲题其名。万廷言一生著述颇丰,有《易原》、《易说》、《约语》、《学易斋前后集》、《经世辑要》等书数十卷,惜多不存。
   万廷言有子二,长子万建昆,字季瑜,生有异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除荆州军事推官。他博学多问,足智多谋,决狱剖奸,公正清明,“老吏皆惮焉”,是年少有为的循吏。当时张居正家被抄没的资产颇多,并累及多人,亦株宫建昆。他叹日:“奈何以朽骨示威?”这样株连之事才有所松弛。当时存司挑选能干的贤才,万建昆谓:增年可得。不久建昆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教习。当时有廷臣谈论预建太子一事,建昆亦以国事为重,也积极上疏。言辞激烈,不料却为宵小所知,作蜚语揭之,金吾上其事,神宗震怒,治言者,建昆坐罪谪武冈县尉。复归,跟随其父万廷言讲学于乡里,注易经,所造益深。建昆在家居有20余年,朝廷屡有台臣交相荐之,皆无下文,直至光宗登极,复擢建昆南京尚书司卿,不数月卒。万建昆有弟建章,字达甫,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举人,7岁能诗,少负奇气喜谈天下事,熟塞事,具知边要,纵览辽地近远厄塞,作《九边图说》,是有志于边疆的地理奇才,年47卒。
   万虞恺的曾孙辈亦多有举人出身,一时在邑传为佳话。
     万敬逊,建昆子,号问犀,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举人;
     万敬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举人;
     万敬衍,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举人,裕山县训导;
     万敬仁,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举人。
     万虞恺六世孙万承苍,字字眺,号孺庐,生而颖异,7岁便能吟诗,少年奇才,既长博极群书,学问精洽,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进士,为庶吉士,授编修,是文章高手,“注官凡编辑诸书及一切制造多出其手”。居词馆30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人称之为“老编修”,复擢翰林侍读学士,先后充会试同考官及主试粤闽。孺庐生性内向,“寡交游”不善与人谈,平时交往的朋友不多,但与临川李绂、安徽桐城方苞等文苑好手过从最密。万孺庐守祖宗法,精深于易,所著有《周易观象》并诗文若干卷。
   南昌万氏大都为政则清廉,不循私情,以道德称;为民则以文章流芳于世,三世登显仕,而宅不及中人。乡间间一有谈到清白者,首要称善的就属万家,其声名可见一斑。历明清两季,后人多有发达,究其因,以诗书传家,以清白吏治,虽历经离乱亦不堕其世家名声。万氏世家,虞恺侃侃以风节著。廷言乃以理学承家,其后辈来者更是多有发扬。 

 


刑部右侍郎枫潭万公 虞恺 墓志铭

王锡爵 

故司寇枫潭万公有子曰:学宪君,学宪君,与子同年举进士。而余因得以通家子,谒公于邸。当是时,第见公被服雅素,仪止朴谨相与,退而怃然。辄有先进之思,巳数叩学宪君,所习于趋庭上下者,则益叹。

公玉表黄中,不名一德,而世不能尽用,亦不能尽知以为恨。嗟乎,公今既往矣,其用而不尽用者,留之于其子若孙。俎豆之于民与社,则巳矣。惟是盖棺,垂十年礼官,仅得以故事,为请三品祭葬,而公之姱行,修能日亡日远,弭笔载记之,史征之,大同白简。宁复有揭日长夜溷,中识伯夷者哉。

而乃今得邓定宇少宰氏,余尝目少宰,人中朗朗,掇皮皆真其咳唾,一出必传,传则自今所为公状。而公与学宪君,必欲余一言勒石,涉江二千里,介少宰书,以请其勤,且郑重如此,因不得辞。

盖公之先,在宋建炎中有处士某者,自新建徙南昌之东溪,五世以前,始可谱公之祖,某父某母傅氏,始以公贵得三品赠封。公讳虞恺,字懋卿,枫潭其号。以嘉靖辛卯,举江西乡试戊戌成进士,授无锡知县,政成,召入为南京兵科给事中,累迁山东参议,福建副使,贵州粮储参政,湖广按察司使,福建布政使。丁忧,复补山东,改山西左布政使,擢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淮右副都御史,总督粮储□以南京刑部侍郎,改北致仕,归后若干年,为万历戊□六月十七日卒于家,距其生正德乙丑三月十三日,盖享年八十四矣。

公幼专敏诸生,贫带经而锄里长者,学白鹿洞。欧文庄公一见奇之,问:“君子无入不自得,所得何事?”公应声曰:“自得又何事也,人以觇。”公终身学术,事业若悬,契云始什无锡。锡故多富人,善行财,上下漏赋,籍为奸吏,苦其窟,浅深不能,问则往往寄耳目于怨家。部使者行,县辄以风剌,取他事,一入不得出。公曰:“是皆不平,夫富人、贫人、母也。缓则使贫人代输役,急则四面设置投□,而入之鸣鸠七子,谁为厚薄父母之谓何矣。”

会月朔晨朝,三老出,不意问大姓主,名具得隐占状,乃手自画丁粮十征,册令富人各以差次受繇,无得脱者。至其阴细,过不辄发,发即不惜,为上官前,破嫌疏理,时亦以此得忤,而公侃侃自若也。有簿□□□坐,蜚语当去,公慷慨率吏民争之,不能得,乃解其印绶,置直指廷中,拜且辞曰:公即不听令,令请行□,直指初怒,卒敛容,谢公簿,亦竟全在南科,数与守备,内臣露章争事,谓营兵不当充私役,又谓操江都御史,每岁操故当,与守备参伍列坐,而 武皇朝为权珰,所抑宜如故,便又奏革,宣成以后,冒功升袭若干人,而贵幸侧目矣。

会公复疏救失,事宪臣忤,旨然仅夺俸犹,幸 肃皇仁圣不轻以言罪人,云比补外所至有声绩,其大者,救荒山东西,能以便宜发仓粟,及赎锾贷民,而山西饥甚,公拮据赈外,具为贫宗叙支,均禄法功,尤着焉。御史有清军福建者,试问公军何以清,公曰:“夫明旨固曰,清军不得益军,今一切汰去远年,耗伍核实,上闻而军清矣。”御史遂以其事委公,咄嗟而办。公又谓政先大体,而上官近喜用巧文新进,吏日骚狱,市民且重足以是御史行部。公辄请自往,代为谳决,尝一日而出,福州久系囚五十余人,湖广六十人,乃其遇法必行,如案致贵戚之死,夺楚辽二藩所侵地归民,虽百口居间,不能挠也。

在山西有无赖宗人,自号四天王者,聚徒谋为乱,部署定矣。公一日方坐,有旋风触楹,忽心动曰:“是何祥也?”境内得无有变试,使人踪迹则乱者,巳缒城夜遁,竟追杀之。散其党。于是朝议。以公有文武材。既再入南京典兵。食则是时,海上新中倭振,武营新变,公承其后,日与大司马襄毅李公,谋水军非额设冗食者,汰之营军,自倡乱巳诛外,余皆得。公处给粮饟,拊摩痛疾而安。

公又以京商困和买奏,复故条又上督储便宜六事于是南京,挽输日至,军民相与立碑中和桥,颂公之德焉。时公巳入仕二十余年,历官皆远,徼而最后,始以积薪久次,由南刑部改比。其冷吹疏步特立,寡援几为笑于天下,然分宜之败也,其党有同里而别藉,在室而操戈者,公独持平语于向。背反复间或曰:“严世蕃且叛。”公曰:“世蕃不叛,第其秽,墨乱政自直,一死不足,更引他法,以坐也。”

嗟乎,使皋陶奏,当有易斯言者乎,而言官会有所受,遂深文击去公矣。夫,公不幸生,严氏乡炎火炳,蓬势自不分菌桂,顾其生平一介之守,垂橐而出。垂橐而入,此亦岂夜行鬼瞰,日星视指,所不及者,令并此污公,而公又长者,默默受污,以去痛乎?

邓少宰之讼,公冤也。盖儒者,当恩怨得失之交真器,乃见而近,乃有逐臣弃友,一不快于公论,则谇语恶声,狼籍私史,以公之处谤观焉。而古今人情世道,可槩见巳。

公为人敢言,似直寡怨,似厚不雕,似朴忘机,似通守谦,似柔能断,似勇而一。以学问融之,门生子弟,每见公终日静翳小楼一榻中间,而□起居上食,公不时答。答则语不及他,占寒暖,校晴阴而巳。晚年读圆觉金刚诸经,有悟谓此,即我儒无声,无臭。注疏,然不轻为新学道,听者言,独父子自为师友,而学宪君未老倦游。日侍公左右,为最得公斲轮言外之旨,故世称豫章之学,其灼然着盛者,无虑数家,而万氏特以挫锋含茂,无标号于天下,参于游道见谓不广,然政此公所谓自得也。夫自得,则又何得哉。知不知,勿论矣。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四十六


 

万虞恺不仅精通心学,学问精深,著有《枫潭集钞》上下二卷等传世,而且还官至刑部右侍郎。而万虞恺的儿子万廷言不仅同在明朝担任高官,还是明代传承心学的重要人物。

  万虞恺和万廷言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他们的心学都是王阳明亲传。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继朱熹之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万廷言的学说以心学为传承,以易为依归。万廷言还曾开堂讲学,四方学子奔走如流。万廷言一生著作很多,流传到今天的著作有《易学》四卷,《易原》四卷,《易说》、《学易斋前后集》、《泛舟诗集》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