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色,字惟高,又字中庵,福建晋江三十七都渡头铺浔美乡(今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人。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便转而习武。万正色身材魁梧,声如洪钟,少年时即以黄姓报名从军。
康熙三年(1664年),万正色以招降海盗陈灿有功,升为陕西兴安游击。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次年二月,万正色负责押运饷银随西安将军瓦乐喀入川征讨。行至汉阴县时,夜闻鼓噪声,有人欲趁乱夺取饷银,万正色镇静处之,密令兵士张弓以待,鼓噪者见有防备,不敢下手,饷银安全运达目的地。其时,吴三桂的总兵谭弘等据守阳平关,万正色率兵在野狐岭击败谭弘部,并用计夺取朝天关,乘胜攻克七盘关,收复广元、昭化、苍溪等县。至保宁府后,被围困在蟠龙山,断粮达30余日,士兵饥困不堪。一天夜里,万正色手执大刀,率部突围,连刃敌军十余员猛将,突围至汉中府。由于万正色惯使大刀,英勇善战,军中称为“万大刀”。叙功时,万正色升为山西平鲁卫参将,并恢复万姓。不久,又奉命平定陕西兴安兵变,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和嘉奖,加授湖南岳州水师总兵。
岳州是吴三桂重兵据守的要冲,吴军在洞庭湖沿岸植木为桩,阻止清兵前进,清兵连攻4年不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万正色到岳州上任后,把部队布防在七星山,遣步将廖春率部乘雨夜袭杀岸上守军;亲率壮士,驾舟入乱苇中,尽拔木桩,纵火呐喊,使叛军惊乱,自相残杀,慌忙溃退。万正色乘胜扼守君山,率游击唐善等与叛军大战,连战皆捷,叙功加左都督。同年八月,吴三桂死,其子吴应期与其部将杜辉、江义等退守岳州。万正色使用离间计,使叛军内讧,吴应期弃城奔往长沙,岳州遂收复,继而收复常德、长沙。
其时,与吴三桂同时反清的靖南王耿精忠重又降清,但福建的金门、厦门、海澄等沿海地区仍在郑经掌握之下。万正色熟悉福建沿海情况,上疏陈述福建水陆战守机宜,得到康熙帝赏识,特旨加太子太保,调任福建总兵,寻又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万正色准备从浙江定海进发,收复福建沿海岛屿,忽接皇帝手谕,要其等候荷兰船队到达后方可行动。万正色认为,荷兰船队何时到达很难预料,如延至三四月间,风信转南,水师即难以前进。因此,上疏建议立即出师进讨,自率水师攻海坛,由福建巡抚吴兴祚率陆兵作声援。皇帝采纳万正色的意见。二月,万正色在吴兴祚配合下,水陆军并进,于初六日攻取海坛,十四日攻克南日岛,二十日收复崇武。接着,与将军拉哈达、总督姚启圣等率领的部队会师,在三月初二日至五月十九日,先后攻克金门、厦门和海澄等地,郑经部将朱天贵率所部文武官员600多人、兵士2万余人归降。至此,福建沿海诸岛全部收复,郑经退守台湾。
收复金门、厦门后,万正色严申纪律,禁止部下骚扰地方。有个都司抢了百姓一只羊,立即被逮捕斩首。随后又上疏请求“展界”,使内迁百姓得以复业。在叙功时,姚启圣向温岱告发:万正色在进攻海坛时,先与朱天贵暗中约定日期,方才进兵,并未部署与郑军交战。温岱据以入奏,皇帝不予理睬,仍授予万正色骑都尉的世职,拜喇布勒哈番。
康熙二十年(1681年),皇帝命万正色相机规复台湾。万正色以“台湾难攻且不必攻”为由,请求暂缓进兵。同年,万正色改任福建陆路提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调任云南提督。不久,与鹤庆总兵王珍不和,互相攻讦,朝廷命2人到京对质。其时,云贵总督范承勋弹劾万正色“纳贿侵蚀”,结果万正色被刑部判处死刑。皇帝念其多次立功,特旨赦免死罪,罢官回籍,仍留世职。康熙三十年(1691年),万正色卒。
万正色虽是武将,但喜读书,为大将后,仍吟诵不辍。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还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康熙二十年(1681年)曾主持重修洛阳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捐俸疏浚城内八卦沟并建晋江会馆等。
万正色故居现存部分有五开间、三大落、双护厝、东厅等,其布局严谨合理,是泉州清代宅第建筑的精品。正大门前竖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5月、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当年3月19日公布)分别设立的两块“万正色故居”石碑。大门屋顶上长满了不知名、有1米多高的阔叶树,青叶茂盛,一条粗硕的树根从大门右边钻出,像是要把大门墙撑裂似的。大门砖土掉落,摇摇欲坠。大门前两边雕有秀丽图案的墙壁破损严重,难以辨认其原貌,其左边约六七十米长的红砖白石外墙中间,已有10多米完全垮掉,右边红砖白石外墙长度仅余10多米。从小巷驻足可以窥视到其侧门内荒芜的景象。
踏进大门,迎面是1间连着西边书房的小屋,屋内1个朝南的圆拱门被砖土封闭。原来作为书房的老房子早已坍塌,新砌起的一道砖墙遮住来访者的视线,无法观看书房西边古厝遗迹。大门内的大石埕院约600平方米,但埕院上的数百块方石不见踪迹。据住在故居的姓盛先生介绍,“文革”期间,故居主人因贫困便将大埕埕石一块一块地挖去售卖,所售出的埕石不知去向。石埕最东边的房屋原是账房,早也卖掉,盖上一列新式平屋。大埕院杂草丛生,坑坑洼洼,废砖石堆积如小山,旁边种有一丛绿竹,并连着一畦人为的小菜园。大石埕院左边,除了东账房被拆盖作现代楼房外,还有一座外大门、屋脊、柱梁及屋檐角隅的雕饰艺术品保存较好,称为“东厅”的古厝,尚留给人一种特别的古香古色神韵。古厝内上厅大门及窗户的木质雕花十分精美华丽。古厝往左边可通向一条巷廊,但上厅前面那个石埕院安上一道数米长用于防盗的铁栏杆,隔开天井两旁房屋。
万正色故居庞大,座座错落有致,朝外的窗棂用碗口粗青草石作为构件,有的还雕成翠竹等等模样。穿过大石埕院右边一条长长的护厝及护厝之间数个小巧石庭,再从东向的一道边门,可以走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正色故居后落大厝,只见三五座宅院成群,大厝间间房屋还保留清代建筑原样,后轩正厅堂外的空间约有10平方米,厅前地上的3层石阶颇大,雕镌的花案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那条大石聆全长足有6米。两旁大房外表尚看不出有太大的损坏,但其左边大房屋顶已坍塌见天。大厅前的1个四方天井和下厅厢房均不大,却也幽静。下厅大门写着“履泰蹈和”4个楷书大字,颇有力度,两边还有2间规格一样的下房。故居后落的大厝宅空荡荡,没有生气。故居另有废弃古井、风化石槽及雕镂着鸟兽模样的大型洗衣石盆等零星物件散落在该大厝内。
万正色回到泉州后,十分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曾主持重修泉州洛阳桥,并捐俸疏浚八卦沟。
当年,万正色在故居内练武讲学,向弟子传教少林拳,向学生讲授《易经》。前来深造的有清康熙年间万国权等人。万正色虽然是个武将出身,但是非常喜爱读书立说,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