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三十年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兼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金溪县双塘镇的左源村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兼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倘圹村。1899年入本地学校读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更名建屏。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参加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1926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入朱德军官教导团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任红军团长、师长。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1934年2月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率部掩护红军主力长征。1936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科科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周建屏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抗日战场上旧伤复发,沉疴不治,为国捐躯。时年47岁。
漫漫探求救国路
周建屏的父亲周义忠,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能干,有文化,清末曾被推举做地方小官,娶农家女杨重妹为妻,生三男(宗尧、宗舜、宗禹)三女(凤英、四妹、八妹),周建屏为长子。周义忠作为清朝没落时期的一个有识之士,把革弊兴利、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而当他三个儿子呱呱落地时,就给他们取名为宗尧、宗舜、宗禹,期盼儿子们能效忠明君尧、舜、禹,复兴尧唐的强盛。
少年时期的周宗尧,在倘塘私塾戴老先生门下求学,攻读《四书》、《五经》。1908年,云贵总督锡良在云南成立陆军第十九镇(师)。翌年,刚满18岁的周宗尧,怀着保国卫民的心情,在“习武报国”的思想指导下,并征得父亲的支持,更名周建屏,参加了新军19镇,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云南同盟会员及革命党人在第19镇37协协统(相当于旅长)蔡锷的统领下于10月30日(旧历九月九日系重阳节)晚举行了重九起义。已在军旅经过3年磨炼的周建屏也参加了起义。根据部署,周建屏所在步兵标(相当于团)乘着夜暗攻进昆明城后,又向总督府发起总攻。能参加向往已久的革命起义,周建屏很是高兴,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很快起义军就攻占了总督府,昆明重九起义宣告胜利。这次起义是周建屏一生中参加的第一次实战。
云南起义后,四川革命党人也发动了武装起义,以蔡锷为都督的云南军政府决定遣师北上,援助四川起义军。11月15日,蔡锷派出两个梯团(相当于旅)共8个营分两路入川。周建屏所在的第二梯团在梯团长谢汝翼率领下离开昆明经东川、昭通向四川宜宾进发。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也在该梯团任排长。此时,天气越来越寒冷,滇川边境连年战乱,田野荒芜,路稀人少,沿途军需补给十分困难。为自养,周建屏肩负四五十斤粮食及武器弹药徒步行军,12月中旬,部队顺利占领了宜宾的自流井。这1个多月的连续跋涉,使周建屏练就了一副铁脚板,为他后来在红军和八路军带兵爬坡、走路打游击战和运动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就任“中华帝国皇帝”,激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在昆明通电全国发动护国起义,组成护国军3个军讨袁。1916年1月14日,蔡锷亲率云南护国第1军将士举行出征讨袁誓师,尔后率部队经四川永宁,取泸州。此时,任护国军第10团团长的朱德调任周建屏所在的第3梯团第6支队(相当于团)任支队长,朱德率第6支队作为护国第1军殿后部队于1月22日离昆明赴四川前线。周建屏随朱德支队沿途击退北洋军的重重阻碍,日夜兼程,经宣威、过毕节,爬雪山关,赶赴泸州前线。2月17日,周建屏率连随朱德支队赶至离纳溪城约10里的棉花坡增援护国军。在朱德的指挥下,周建屏连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在工事几乎被摧毁,士兵伤亡很大的情况下,击退了敌人的轮番进攻。6月7日,在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朱德支队夺取了北洋军战略要地泸州。周建屏在战斗中目睹朱德身先士卒、机智沉着、有勇有谋,常常以少胜多的情景,深受教诲。周建屏与朱德同年从军,并成为后来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中最早与朱德并肩作战、最早接受他教诲的高级指挥员。
1916年7月,护国军进入成都,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7年初,四川境内爆发了川军与驻川黔军、滇军之间的混战。4月25日,四川军阀刘存厚攻破滇、黔军占领的成都,周建屏随滇军且战且退至纳溪、叙永一带。川军与滇、黔军在成都的巷战,涂炭生灵。周建屏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看到了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残酷性。
1922年初,孙中山号召滇军副总司令张开儒将滇军编为5个旅向广东进发,参加北伐北洋军阀政府。不久,陈炯明在广东发动叛乱,滇军在平息陈炯明叛乱中立了大功,孙中山便将入粤滇军5个旅扩编为3个军,周建屏在杨希闵第1军第l师(师长杨池生)师部任上尉参谋。1923年7、8月间,入粤滇军发生内讧,孙中山下令逮捕杨如轩、杨池生,两杨在杨希闵的掩护下逃走。
10余年的戎马生涯,使周建屏象作了一场恶梦,他从辛亥革命、重九起义、护国战争到入粤平叛,一次次的革命最后都滑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仍然处于饥寒交迫及战乱之中,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厌尘嚣和失望中,周建屏于1923年9月离开了滇军,解甲归田,回到了金溪县双塘左源村老家,只望苟安家乡,享受田园之乐。
纵横驰骋闽浙赣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使周建屏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唤起了这位笃实的青年军官的报国之心。他想:我行伍出身,能做些什么呢?经过认真的考虑之后,他决定还是到军队去,想法拉出一支为工农谋利益的队伍来。
1925年,周建屏离开金溪老家到了赣州,在驻守江西赣州的杨如轩师任辎重营营长。为了接触更多的军官,他辞去辎重营长的职务,在师部任少校参谋。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步伐。对于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其在社会上和军队中的活动,周建屏也早有所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所向披靡,迅速进入湖南。周建屏被这种从未有过的革命形势所激励,毅然离开赣州,投奔以滇军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同年11月6日,他随第三军攻克江西南昌。在南昌期间,周建屏与裁缝之女龚文卿结婚。
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到南昌工作,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周建屏在南昌会见了阔别多年的老上级——朱德。朱德深深了解这位正直、爱国、有志的青年军官,向他讲述了国际国内的大好革命形势和工农革命的道理。从这以后,一种新的要求在周建屏的心底滋长着。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扩编,周建屏在新编第九师二十七团任二营营长。随后,周建屏向朱德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朱德看到这位青年的进步,从心底感到高兴,笑着说:“共产党人可是不能抽大烟的!”周建屏听后,毫不迟疑地把烟戒了。后经朱德介绍,周建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入军官教育团,协助开展党的工作。从此,他立下誓言:跟着共产党,誓死志不移。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3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建屏随教育团奉命作为预备队,负责监视和歼灭驻地附近的敌人,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起义后,周建屏告别妻子,随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同年10月,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而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周建屏躲避在汕头一座庙里做“和尚”。
1927年冬,周建屏从汕头潜回南昌,辗转到达上海找到党中央。之后,在上海、青岛等地工作。1929年上半年,方志敏等领导的弋(阳)横(峰)苏区红军,缺少得力的军事指挥干部,党中央根据方志敏等的要求,决定将周建屏派往弋横苏区。他化名改装,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经九江、湖口,到达都昌县,秘密会见了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刘梦松,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组织武装暴动的精神,并详细询问了都昌县敌人兵力及武器装备的情况,还在刘梦松的带领下察看了都昌县城的地形,最后他们商定了先夺取汪家墩靖卫团枪支,乘胜攻打县城,再缴县自卫大队枪支的暴动计划。8月18日,周建屏在都昌县秘密召开都昌、湖口两县县委负责人会议,具体部署了武装暴动的行动计划。8月22日夜晚,周建屏手持匕首,亲率湖口县地下党员周赓年、刘皋等15名突击队员,在都昌县地下党的配合下,顺利缴获汪家墩靖卫团的11支枪,取得了暴动的胜利。因当晚时间紧迫,乘胜攻打县城的计划未能实现。暴动的第二天,起义人员打出了“赣东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的旗枳。此后,一大队在周赓年等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建政权,威震赣东北。
1929年9月,周建屏到达信江苏区。10月1日,第一次信江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弋阳县漆工镇召开。会上,组建了信江军委会,以邵式平为主席,红军番号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周建屏当选信江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并担任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领导红军打了许多胜仗。
1929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周建屏率独立团开进贵溪北乡,首战三丫桥,再战关王殿,夺回周坊,击溃敌军一个正规连和三县靖卫团的联合进攻,打死打伤敌军30多人,俘虏100多人,缴获步枪72支,水压机关枪1挺,取得了赣东北红军创立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接着又在余江、万年打了几个胜仗,创建了余、万苏区。红军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周建屏也更加得到了红军指战员和苏区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成为方志敏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得力助手。
1930年1月,周建屏率红军独立团首次攻下上饶城,迫使进犯之敌急忙回援,顺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局部“围剿”。2月,周建屏率红军在弋阳团林一举歼灭黄琼靖卫团。4月率独立团冒雨摸黑奇袭大茅山下的张家川,歼灭德兴黄柏塘靖卫团,为群众除了一大害。5月5日,周建屏和方志敏率红军分路攻打乐平秧畈,全歼白军一个连。第二天,乘胜攻下乐平东南乡的大集镇众埠街。接着又攻下外国资本家开设的鸣山煤矿和铁山、黎桥等村镇。短时间内,红军枪枝由300多支增加到600多支。并把在鸣山煤矿缴获的几台车床运回根据地,建起了信江苏区的第一个兵工厂。同时,帮助乐平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县游击大队。7月,周建屏在弋阳芳家墩集合红军1000余人奇袭景德镇,帮助建立了地方政权,动员当地工人参军,赣东北红军由1000余人扩大到4000余人。休整后的红军独立团,经特委批准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周建屏,政委胡定铨。
1930年11月,周建屏、邵式平指挥部队第二次攻克上饶城,歼灭上饶等五县靖卫团,缴枪100余支。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河口,与敌激战4小时,全歼敌军薪编十三师李全坤团,生俘300余名,缴获机枪4挺,迫击炮4门,步、手枪400余支,军威大震。
1931年9月,赣东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葛源召开,正式成立了赣东北省委,曾洪易以中央代表身份,改组了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红十军的领导机构。聂洪钧担任红十军政委,周建屏仍为军长。
1932年6月,周建屏失散多年的妻子龚文卿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赣东北省委决定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并决定方志敏随军担负领导军事行动的责任。到达闽北后,周建屏与方志敏亲密协作,率领红十军第二次攻下赤石街、拿下星村,并与闽北红军合作,攻进浦城。红十军二进闽北,历时22天,消灭敌军刘和鼎、钱钰光部3个团,缴枪480支,筹款100万元,缴获电台两部,采办了一大批苏区缺乏的食盐、药品和布匹,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还使闽北苏区迅速发展到浦城、建阳、松溪、政和、邵武、光泽一带,成为联结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桥梁。
由于红军作战的胜利,赣东北省于1932年12月11日改名闽浙赣省。闽浙赣省委在中央指示下,扩红3000人,将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军长仍由周建屏担任。另将赤色警卫师扩编为军。沿用行烟番号。此时,中央又令红十一军南渡信江,到中央苏区配合中央红军组织第四次反“围剿”战斗。
1933年1月25日(除夕),周建屏、邵式平、方志纯率领红十一一军夜渡信江,于26日与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胜利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切会见了周建屏等,简要地交待了红十一军的任务。三军团走后,周建屏率领红十一军进入金溪县城接替三军团的驻防。军部驻在县城附近山脚下的一个村里。周建屏利用这个机会回到了双塘左源村老家,接见了乡革命委员会的人员,并把他家在左源的土地和房屋分给贫苦农民。他在老家仅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即赶回县城,带领红十一军抵达资溪石峡。在石峡,周建屏见到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周恩来同志对红十一军在赣东北根据地英勇善战、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告诉周建屏:第四次反“围剿”的太战即将开始,命令周建屏率红十一军开往建(宁)、黎(川)、泰(宁)一带,巩固和发展抚河以东的闽赣边区根据地,打击敌人,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2月3日,周建屏率红十一军到达黎川。接着,便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率十一军强攻南丰,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趁夜向西转移。为了迷惑调动敌人,创造有利战机,周建屏又率领红十一军装成红军变力向黎川方向运动。3月13日,红十一军甩掉追敌,会合闽北独空师进攻福建光泽,歼灭国民党新编第四旅周志群第一团,占领光泽,接着又在和顺歼灭该旅第三团。3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构成包围圈,在宜黄县黄坡、东破歼灭敌人近3个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933年3月18日,闽浙赣省在葛源召开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周建屏作为红十一军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周建屏接受了1931年11月7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授予红十军“艰苦奋斗”的奖旗(辗转至此才送到赣东北)。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周建屏当选为执行委员。
1933年4月3日,周建屏率红十一军复占金溪,留下工作团帮助地方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地方政权。同月,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闽赣省。5月6日,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黎川湖坊村召开,周建屏当选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执行委员。6月,周建屏由闽赣调到红军大学(设在瑞金)高级班学习。10月,正在瑞金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的周建屏提前结业,任红2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苏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留下周建屏领导的红24师及3个独立团、地方游击队、伤病员3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开展游击战争,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掩护中央红军长征。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以最残酷的手段反复进行“清剿”和血腥镇压,周建屏率红24师和革命群众一起,在赣粤边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表现了无比坚毅的英雄气概。
1935年1月下旬,中央分局项英、陈毅要各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到粤赣、闽赣和湘赣边境,坚持游击战争。周建屏遂率二十四师从于都县突围,分别进入信丰、安远、寻乌等地,沿途遭到大量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伤亡惨重。在一次突围中,二十四师政委杨英、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不幸牺牲,周建屏也负重伤。3月上旬。周建屏和李天柱(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团长)率领剩下的二三十人,在安远县境山区与张觊率领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100余人会合后,在粤赣边境坚持游击战争。3月下旬,这支游击队与广东省兴宁特委书记罗屏汉率领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决定成立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一地区的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罗屏汉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周建屏任副主席。在艰苦的岁月里,周建屏和红军战士们一道爬山,昼伏夜行,风餐露宿,他那本来就孱弱多病的身体,加上伤痛的折磨,终于病倒了。但是,周建屏仍然坚持工作,到5月下旬病情越来越严重,军政委员会决定送他出去治病。在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他同重病的的陈正人一道从潮汕辗转到达上海。
1935年6月,周建屏到达上海,在中共中央上海特科的安排下,作了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愈,周建屏由党组织送到西安,待机进入陕北根据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周建屏到达延安,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陕北武装部部长(陕北省委军事部部长。)。
转战太行建功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2日,周建屏出席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的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23人。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全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月,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迫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并同意将工农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任命周建屏为115师343旅副旅长,9月,又任命他为343旅政委,随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343旅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参谋长陈士榘,下辖685团,686团,由杨得志、黄永胜及李天佑、杨勇分别担任这两个团的团长、政委。
1937年8月下旬的一天,陕西三原县云阳镇的山坡上,阳光灿烂,红军抗日出征誓师大会正在举行。刚换上新军装的红军战士,慷慨激昂,引吭高歌:
同胞们,向前走,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用我们的血和肉,
去拼掉敌人的头。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
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同胞们,向前走!
莫退后,莫退后,
生死已到紧后关头!
就在这次誓师大会后,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周建屏为副旅长,率领部队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这年11月,周建屏和刘道生到滹沱河两岸开辟晋察冀的平山、盂县地区,周建屏任四军分区司令员。刚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他就来到太行山东麓。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周建屏带来了一个教导营,开进平山县的洪子店。在这里,教导营组成若干个工作队,深入敌后各个村庄去发动、组织群众。周建屏亲自带一个工作队,自称“班长”。没过几天,周围不少村庄相继组织起抗日自卫队。周建屏决定奔袭王田村,打击敌人,给鬼子一个下马威。他派人通知附近的几个工作队,马上集中起来合成一个排,同时挑选了30名胆大体壮的自卫队员协同作战。同志们都劝司令员留在岭上指挥,谁知他却来到村前。这是他的老习惯,常在战斗部署完了以后,便到前沿去指挥,和战士们一起战斗。
第二天,鬼子援兵赶来时,除了30多具尸体和一些断腿缺胳膊的伤员,别的什么也没有看见,八路军和游击队早无踪影。从此,八路军转战太行的消息在晋察冀传开了。
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驳斥汉奸卖国贼“亡国”的论调,振奋全国人民抗战精神,在八路军总指部的领导下,115师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敌人。9月25日,周建屏政委与陈光旅长率两个团在平型关公路南侧担任主攻任务,重创日军板垣师团,击毁敌战车百余辆,歼灭日军数百名。平型关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心。
在党中央发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号召下,115师在人民的支援下创立了第一个敌后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晋察冀军区。1937年11月,周建屏在八路军总部周艾镇又一次见到老首长朱德总司令。为了进一步扩大晋察冀根据地,朱德决定调周建屏去滹沱河两岸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任四分区司令员,调刘道生任四分区政委,还调周建屏在赣东北苏区工作时的老搭档邵式平任四分区抗日行政专署专员。
从1927年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周建屏一直在正规的红军、八路军部队工作,论指挥部队机动行军作战,他是内行,但现要改作半军事化的分区工作,他却还缺乏经验……虽然困难很多,但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二话不说,仅带343旅一个连赶到孟县开始了四分区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扩建了三个相当于团的区队,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部开始设在平山县洪子店,日本侵略军以为四分区初开辟,武装力量薄弱,经常出动大部队“扫荡”,根据地人民迫切要求子弟兵给敌人以反击。1937年12月23日,八路军三四四旅两个团和四分区两个区队,由周建屏、刘道生指挥,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在温塘消失敌人1000多人,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一昼夜,消灭敌人1000余人,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之后,周建屏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根据地的建设方面。
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周建屏深知必须发动和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参战,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带领部队配合地方领导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1937年11月,周建屏在平山县洪子店召开了这个地区空前的万人群众大会,表示人民子弟兵坚决支持减租减息。会后,周建屏和四分区的干部战士,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群众的斗争,使全区减租减息顺利进行,并彻底改造了原有的村、乡政权,选举成立了村公所和各级政权机构,军队一面用战斗保卫民族政权,一面帮助人民实行换工互助,发展生产。在敌人不断“蚕食”、“扫荡”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滹沱河两岸稻谷丰收,人民得以温饱争还能够大力支援战争。由于周建屏等的努力,四分区逐步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建屏能够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了团结友军抗日,常匀出自己部队的粮食、冬衣支援友军;还好几次派出部队阻击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渡河后撤。在这里值得特别提及的一件事是,周建屏亲自改造了地主武装联庄会。
联庄会是卢沟桥事变后,由保定失学回乡的学生韩振风和他的叔叔、地方绅士韩植庭组织的一支地主武装,它以上万名刀会会员为基础,控制了大半个平山县,约有1个营兵力,百把条枪。韩振凤具有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进步思想,并伺机打击小股入犯日军,也常干些欺压人民的坏事。周建屏分析认为,为了壮大人民抗日的力量,韩振凤、韩志庭的抗日思想可以利用。只要我们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他们是可能的。为此,周建屏亲自做“二韩”的工作,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申明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方针政策,揭露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的真面目,促使“二韩”派出代表找四分区谈判。不久,双方队伍举行合编,将联庄会和四分区大队合编为3个支队,各村刀会解散,成立自卫队和民兵队。“二韩”也得到共产党的重用,韩植庭任四分区参谋长,韩振风任9支队支队长,从而彻底把联庄会改编为抗日人民武装。
四分区兰面环绕着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境内公路密布,给敌人“封锁”、“扫荡”、“分割”、“蚕食”以许多便利,战斗频繁。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周建屏总是带着难以忍受的脊髓炎的疼痛,周密部署全盘工作,细致安排每一个战斗。大家看他身身体不好,劝他留守中心区。但为了主动打击敌人,他不仅常带领部队到外线作战,还抽空做大量的群众工作。
四分区三面环绕着平(北平)汉(汉口)铁路、正(河北正定县)太(山西太原)铁路和同(大同)蒲(蒲州风陵渡)铁路,境内公路密布,交通便利,敌人“封锁”、“分割”、“蚕食”抗日根据地非常频繁,党的基础组织大都处于瘫痪状态。他带领部队配合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他重视农村的政权建设,改造了原有的村、乡政权,选举成立了抗日村公所和各级政权组织。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周建屏时时强忍伤病的折磨,总是周密布置四分区的全盘工作,细致地安排每一次战斗。
分区机关搬到小觉镇后,周建屏住在一贫苦农民家里。虽重病在身,但每天还是忘我地工作。他上门串户,访贫问苦,号召民兵参军参战,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他对部队工作抓得很紧,经常找干部、战士商量工作,谈心交心,部队的指战员们和附近农民群众十分尊重这位南征北战的老首长。年近半百的周建屏,见到解放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思念起远在南方而又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妻子和女儿,他那种赶走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心情更加迫切。他经常抽空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茶余饭后,口袋里带上别人慰问他时送来的糖果,分给孩子们吃,和孩子们做上一段捉特务的游戏,有时甚至被天真的孩子们搂腿扯胳膊而摔倒在地。
周建屏对革命忠心耿耿,满腔热情,对自己的事却从来就不放在心上。他生活俭朴,身为司令员的周建屏,同战士一样,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常吃小米饭、窝窝头。他喜欢喝上一口酒,但从不乱花公家的钱。
鞠躬尽瘁为革命
周建屏30年戎马生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上先后七次负伤。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战斗中。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壮大八路军,周建屏日夜操劳,身体十分虚弱。除了伤病复发外,还染上了脊髓炎。然而,日寇的不断进攻使他顾不得治疗顽疾,他既不休息,也不住院,更不让任何人知道,仍然坚持工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咬咬牙躺一会就算了。
1938年6月初,已病倒近1个月的周建屏仍不愿住院治疗,更不愿离开分区司令部一步,仍常与政委刘道生等谈练兵计划、反扫荡的经验总结,谈学习毛泽东关于《论持久战》的体会,谈《孙子兵法》中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运用。和专员邵式平谈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边区各级政府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教育的兴办、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一谈到工作,他就眉飞色舞,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病人。
周建屏病倒后,牵动了边区军民的心。党和人民对周建屏的病情十分关心。那时,四分区只有一个卫生队且药品奇缺,四分区领导就派人通过关系从敌占区购进药品为周建屏治病。6月上旬.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闻讯急派军区卫生部长叶青山率医疗小组赴四分区专程给周建屏治疗。由于环境的恶劣,周建屏患的脊髓炎越来越恶化。1938年6月13日上午10时,周建屏终于醒来,他望着与他生死与共的刘道生、邵式平等战友,缓慢而又平稳地说:“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参加过打倒三个皇帝(宣统、袁世凯、张勋)的斗争,直到我加入共产党,才算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是党和根据地的人民养育了我。抗战才开始,我就不能和大家一道打鬼子,我虽然看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但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这是周建屏最后留给同志们的话。下午3时,党的优秀战士、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人民忠诚的儿子周建屏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病逝。
周建屏逝世的消息一传出,小觉镇和四分区的军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几千军民在小觉镇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些寺庙的和尚主动要为他念经送葬。分区宣传队特为他赶编了一首赞歌:“艰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驱,民族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 追悼大会后,当地人民群众在太行山山腰为他建起一座烈士墓。对周建屏将军恨之入骨的日军先后三次“扫荡”炸毁周建屏将军的墓,人民群众每次又重新修好。
为了纪念周建屏,1940年8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16区、井陉县河东3区和4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设置建屏县。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全国仅有的30个以共产党员英名命名的县(市)之一;建屏县后又将小觉镇命名为建屏镇,又在西柏坡和洪子店分别建立了建屏初级师范学校和建屏初级中学。解放战争中,四分区这块模范抗日根据地更得到巩固和发展。1948年4月,党中央、毛泽东把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陕北转移到河北建屏县西柏坡,从而使西柏坡成了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
全国解放后,周建屏的遗骨移葬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并为其建墓立塑像。这充分表达了太行山区广大人民对周建屏烈士的崇敬、怀念和热爱。
【参考资料】
①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 第24辑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93年。
②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周建屏——百战壮哉显雄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1月。
③《抗战档案》编委会编:《抗战档案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07,第296页。
④解放军烈士传编委会编:《解放军烈士传——第六集 抗日战争时期》,长征出版社,1993年02月第1版。
⑤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英烈录》,北京出版社,1995年07月第1版。
⑥马齐彬 刘学康 萧银成等:《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⑦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解放军将领传第三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⑧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英烈 第一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