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王安石和曾巩三次临川相聚佐证王安石家在盐步岭

$
0
0

 王安石和曾巩三次临川相聚佐证王安石家在盐步岭

                          付国斌

 


我们说王安石的故里在临川县城盐步岭(又作盐埠岭),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王安石与一个同样生活在临川县城的人的交往来证实,这个人就是曾巩。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著名古文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籍虽然江西南丰,但曾巩的曾祖父曾仁旺在42岁时就病逝了,曾巩的曾祖母周氏则带着年仅11岁的曾致尧(曾巩祖父)迁居临川县城的香楠峰,这里曾经是曾氏祖辈仕宦抚州之时的别墅,故曾巩父子均出生及生活于临川。王氏住盐步岭,曾氏住香楠峰,二地相距不是很远,因此他们是世代故交。曾巩的三姑嫁给了王安石外祖父的哥哥吴敏为妻。后来曾巩之妹又嫁给王安石之弟王安国为妻,曾巩继母朱氏之从弟朱明之,又娶王安石之次妹为妻子,当然这些是后话了。庆历八年(1048)曾巩为王安石之父王益所书《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中说“先人尝从公游”, 先人,是指曾巩父亲曾易占。后来王安石在给曾易占的墓志铭又自称“公之故人子王某”。看来,曾巩之父曾易占还是王安石父亲的学生及朋友,两人关系密切,这两家世代交好显而易见。

 


第一次临川相聚

本来,王安石与曾巩应该最早相识于临川。但由于他们各自随父仕宦在外,因此直到景祐三年(1036年)他们才相识于京城。当时,王安石“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而曾巩正入京赴试。

不过,他们在这年的秋天都回到了临川。有诗为证,王安石作《闲居遣兴》:“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馹骑此时奔。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仔细论。”王安石述及军事,因其在京城的见闻,西夏图谋犯境,攻取回鹘瓜、沙、肃三州。不久,曾巩从香楠峰来到王安石家里,见到这首诗,因作《秋日感事示介甫》云:“秋日气已盛,阴虫朝暮声。烟云断溪树,风雨入山城。沙碛有遗虏,旌旗多远行。生民苦未息,吾党耻论兵。”曾巩认为民生疾苦没有解决,不愿意谈兵论战,当时曾巩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很深。王安石诗中之“荒城”与曾巩诗中之“山城”,都是指同一个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居住所在地,当时的抚州府治驻地临川县城。

后来,曾巩作《寄王介卿》回忆这次回临川再相见时云:“忆昨走京尘,衡门始相识。疏帘挂秋日,客庖留共食。纷纷说古今,洞不置藩域…”云云。

 

第二次临川相聚

庆历三年(1043年),23岁的王安石进士及弟,荣归故里,这次归乡,还要完成一件人生大事,就是迎娶青梅竹马的表妹吴氏为妻,其《上田正言书》、《上徐兵部书》有回家的经历,他的《忆昨诗文诸外弟》云:“暮春三月乱江水…却指舅馆排山扉。”这次相见,曾巩随王安石拜见过他的祖母,王安石也拜访过曾巩之父,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有“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

这次他们在临川相见,曾巩留诗《过介甫》云:“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离家前夕的八月初,《过介甫》只描绘了晚上的情景,先是曾巩在傍晚赶马前去,他们聊了很久,然后又在晚上曾巩又赶回家去了。明显他们之间住得是很近的,只有王安石家住在盐步岭才能做得到。如果是所谓的上池,那里距离临川县城有35里左右的路程。这个路程古人骑马或坐马车要近一天的时间才能抵达的。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清风荡歊烦”中的清风不单单指风,更是指王安石故居盐步岭相对的清风阁(又叫文昌阁),这可以通过二人都写有的《清风阁》诗得到印证。诗中的轩,是指文昌轩,此轩建于清风阁旁。

曾巩回到家后,还作了一首《过介甫归偶成》。后来,王安石离开老家时,曾巩特意送他到洪州,方才告别,并作《怀友一首寄介卿》,王安石作《同学一首赠子固》以回曾巩。

 

第三次临川相聚

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知鄞,秩满离任,再次带家人回到老家,曾巩与王安石第三次相会于临川城。曾巩作《喜似赠黄生序》历数中途未能相见之因,云“因其然也,故历道之,作《喜似赠黄生》而示介卿,且将自省焉”,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当年抚州发生旱灾,王安石从舅家至盐步岭老家,途中所见颇为感慨,因作《还自舅家书所感》:“行行过舅居,归路指亲庐。日苦树无赖,天空云自如。黄焦下泽稻,绿碎短樊蔬。沮溺非吾意,悯嗟聊驻车”。曾巩在王安石家里看到这首诗,写了一首和诗,即《酬介甫还自舅家书所感》:“早气满原野,子行归旧庐。吁天高未动,望岁了何如。荒土欲生火,涸溪容过车。民期得霖雨,吾岂灌园蔬”。二诗中的“亲庐”与“旧庐”毫无疑问是指王安石的老家。比较二诗,王安石诗中说苦而无赖,显然路途较远。因王安石舅家柘冈居离盐步岭有三十里的路程,而曾巩诗只说干旱的状况和百姓的期望,没有路途的感受,显然是他们居住地太近,没有王安石相同的体会。

通过王安石和曾巩二人在临川的三次相聚,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二人的居住地相距很近。而曾巩拜访王安石的诗中所写的山城以及清风阁、文昌轩等地点更是清楚地点明了王安石的故里在临川县城盐步岭的事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