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年十有七以童子试受知于平湖李养白先生[1],其明年春为万历庚子[2],始籍东乡县学[3],迄万历己未[4],为诸生者二十年[5],试于乡闱者七年[6],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7]。所受知邑令长凡二人[8],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9],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10]。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既删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独虑其亡佚散乱,无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且以存知己之感也。乃取而寿之梓[11],而序其所以梓之之意。
曰: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12],名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13],取其士十之一而校之[14],名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陟进取之所系[15],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及与试。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16],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17],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试于乡闱。不及是者,又有遗才大收以尽其长[18],非是涂也[19],虽孔孟无由而进。故予先后试卷,尽出是二者。试之日,衙鼓三号,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绯坐堂上[20],灯烛辉煌,围炉轻暖自如。诸生解衣露足,左手持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检军士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倮腹赤踝,为漏数刻而后毕[21]。虽壮者,无不齿震冻栗,腰以下,大都寒冱僵裂[22],不知为体肤所在。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箑自如[23]。诸生什佰为群,拥立尘坌中[24],法既不敢执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烝熏腥杂[25],汗淫浃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吏,然率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26],疑以不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既就席,命题。题以一教官宣读,便短视者[27],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28]。近废宣读,独以牌书某学某题[29],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而予以短视,不能见咫尺,必屏气嗫嚅询傍舍生[30],问所目。而督学又望视台上,东西立瞭高军四名[31],诸生无敢仰视四顾、丽立伸欠[32]、倚语侧席者[33]。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34],虽溲溺不得自由[35],盖所以系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所置坐席,取舍工吏,吏大半侵渔所费[36],仓卒取办临时,规制狭迫,不能舒左右肱[37],又薄脆疏缝,据坐稍重,即恐折仆[38],而同号诸生常十余人,虑有更号,率十余坐以竹联之。手足稍动,则诸坐皆动,竟日无宁时,字为跛踦[39]。而自闽中一二督学重怀挟之禁[40],诸生并不得执砚。砚又取给工吏,率皆青刓顽石[41],滑不受墨,虽一事足以困其手力。不幸坐漏痕承檐所在[42],霖雨倾注,以衣覆卷,疾书而毕事。盖受困于胥吏之不谨者又如此[43]。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烦简浓淡之异,而主司之好尚亦如之[44],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无恐[45],而予常有天幸然。高下既定,督学复衣绯坐堂上,郡县有司候视门外,考官立阶下,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跽而受教[46],噤不敢发声。视所试优劣,分从甬道西角门以出。当是时,其面目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
至入乡闱,所为搜检防禁,囚首垢面,夜露昼暴,暑暍风水之苦[47],无异于小试[48]。独起居饮食稍稍自便。而房司非一手[49],又皆簿书狱讼之余[50],非若督学之静专屏菅[51],以文为职。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52],而闱中又目之为老[53];近则虽以《公》、《穀》、《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54],而房司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庸腐、稚拙鄙陋[55],犹得与郡县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艺自鹤滩、守溪下至弘、正、嘉、隆大家[56],无所不究;书自六籍、子、史[57],濂、洛、关、闽[58],百家众说,阴阳、兵、律[59],山经、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60],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每一念至,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之故,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
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扬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至古昔圣人,昌言交拜[61],必述其艰难创造之由。故曰:逸能思初,安能惟始。故予虽事无所就,试卷亦鄙劣琐陋不足以存,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况数先生者,又皆今世名人居公,而予以一日之艺,附弟子之列。语有之:知己重于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人以稻粱[62],乐我以台池鼓钟,然使其读予文而不知其原本圣贤,备见古今与道德性命之所在,予终不以彼易此,且予淹困诸生,既无以报知己,而一二君子,溘先逝者,又无以对先师于地下。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以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为刻也。若数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63],形主司短长,故藏而匿之。然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64],将封识而使掌之。曰:此某司理、某令尹为房考时所摈也[65]。既以阴志其姓名[66],而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以逢时[67],无如父之拙也。
注释:
本文选自艾南英《天傭子集》卷二,是作者为自刻试卷集所写的序。这是一篇妙文,虽是明代快亡时所作,亦同清代的情况一样。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篇连考七次都未中举的老秀才,用八股文语气写的一篇诉苦书。作者以自己“为诸生二十年”,参加多种考试的经历,详细描述了考试时诸生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作者以极为沉郁痛心的笔调反复感叹“备尝诸生之苦,未有知予者也”,所刻试卷“皆出于勤劳忧患惊怖束缚之中”。文章客观上披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埋没人才的事实。
[1]童子试:亦称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平湖:今属浙江。
[2]万历庚子: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3]籍:入学籍。
[4]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
[5]诸生:明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6]乡闱:也称乡试。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会举行的考试。中者称为举人。
[7]饩(qì):赠送人的粮食。明代每月赠给生员廪米六斗,以补助生活。人数有限制。
[8]邑令长:指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9]郡: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
[10]督学使者:由朝廷派往各省主持童生、生员考试的官员。
[11]寿之梓:刻印成书以使其流传久远。梓:雕板。
[12]按季课程: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检测学习进程。
[13]所部御史:巡抚。
[14]校:考查。
[15]黜陟(zhì):降升。
[16]岁考:督学使者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以六等定诸生优劣。内外艰:父母去世。
[17]科考:乡试前,各省督学使者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生员须科考合格才能应本省乡试。大比:指乡试。
[18]遗才大收:凡因故未参加科考的生员,可以参加一次补考。称“录遗”或“大收”。
[19]涂:同“途”。
[20]衣绯:穿着大红颜色的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