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临川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抚州历史上的好官(五):三任富顺知县陈锡鬯(黎川人)五载共钦廉吏

$
0
0

 三任富顺知县——新城陈锡鬯

 

   陈锡鬯(chang,古代祭祀的酒杯),字洛君,江西新城人。于光绪四年(1878)始任富顺知县(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他调任后,县里联名请求两次调回再任知县,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任。任期内,他勤勉谨慎,关心老百姓疾苦,创立三费局(相验费、夫马费、招解),让打官司的老百姓减轻负担。陈锡鬯是四川都督刘蓉的女婿,与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娶刘蓉的大女儿)连襟,与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颇有交情。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光绪六年(1880),富顺举行县试,19岁的刘光第步行几十公里来到富顺考场。不幸的是,与他同时到达的是一封来自赵化镇廖保正的检举信,声言刘光第没有考试资格,理由是他曾学理发三个月。廖保正在检举信中说,理发是一项下贱的职业,操此职业的人怎么能当秀才呢?这不是有辱斯文吗?

陈锡鬯接到这封信时,不认识青年的刘光第,更不知道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是以例无禁考明文驳回,准予考。倒是这封信引起了他对刘光第这个名字的注意。陈锡鬯读着刘光第的文章,那真是才华出众,风采流溢。奇其文,拔置案首(第一名)。忙令人去了解情况,原来刘光第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到了极致。母亲王氏变卖房屋作学资让其复读,刘光第鸡鸣即起,苦学不辍

后来,陈锡鬯不但资助刘光第到成都读书,而且还资助其在京城当官。刘光第操守高洁,在京城做官安贫守素,不受馈赠,连一家人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自贡医商刘举臣和陈锡鬯每年各资助其200两银子。

 

设三费局

 

陈锡鬯于光绪四年(1878)开始任富顺知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任,先后三任。第三任时间最短,仅两年。任期内,勤勉谨慎,关心老百姓疾苦,创立三费局,让打官司的老百姓减轻负担。三费为相验费、夫马费、招解费,以前须由原告、被告出,扰民尤甚。三费局成立后,由绅民和粮户捐钱投入设立基金账户,专项开支。也就是说,此项银子由有钱人出。

 

办社会福利

 

创办育婴局、体恤局,使无依无靠的老幼能得到养育。捐助书院膏火费,资助清贫学生。读书极其不易,书难买自不用说,对于家贫的孩子而言,夜间点灯熬油读书才是最奢侈的事情。光绪十五年(1889),陈锡鬯二任富顺知县,捐羡余创办学田,保证士子学费为有之水。

赈济贫民。陈知县捐银子4300两置买公积堂产业,每年收租谷百十担,在枯月放米赈济饥饿贫民。光绪十年(1884年),富顺大旱,全县城乡共100余保,他向每保捐薪俸100串,使灾民普获救济。100串不算多,主要是起示范带头作用,富绅们也纷纷响应,这次共捐了一万多两银子,使灾民普获救济

富顺二中,陈锡鬯在任时所建创办新学。陈知县在任的最后一年,即光绪二十九年(l903年),清廷痛感落后源于教育,在各界知识分子的强烈要求下,参照日本及欧美各国教育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奉谕后,陈知县委士绅陈庆文、郭昌翰于城北十字岭建立富顺县官立中学一堂,这就是四川省富顺第二中学校的初名。首任监督(校长)为曾经赴日考察教育的翰林院检讨、武昌知府廖正华。

 

 

知县为民巧断案

 

最后说一个陈知县断案的小故事。他在任期间,县城一富商大兴土木建高楼,用了很多民工。为了抓进度,富商定下制度,工程完工之前,原则上不请假回家。这可苦了那些民工和他们的家人。赵化镇有老两口,独生儿子在富商家修楼近三月未回家,老两口心痛儿子,便由老头带一只心爱的母鸡进城,准备杀给儿子吃。老头系初次进城,和他的母鸡一样,缩头缩脑。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来到建筑工地,看见了久别的儿子。不争气母鸡和老头一样,可能是一下子心情放松了,拉出一大滩鸡屎。负责监工的富商儿子马上指责老头,把他们的工地弄脏了。双方言语不对路,竟扭在一起,抓扯中,两爷子把富商儿子的衣服扯开了一条缝。几个监工仗势人多,没收了老头的母鸡,声言为赔偿。中午,富商儿子同几个监工就在工地旁边杀鸡炖汤,吃得那个香哟!两爷子则饥肠辘辘,蹲在一旁吞咽着汹涌而出的口水。工友们替他们抱不平,一起到县衙告官。 

第二天上午,知县陈锡鬯亲自升堂断案。双方陈述之后,陈知县略做沉吟,对两爷子道:衣服可是你们扯烂?回道:是。可知道损坏东西照价赔偿的道理。知道。老头诚惶诚恐看看左右,又垂下了头。富商儿子跳起来做欢呼状。陈知县问富商儿子:衣服值多少钱?答曰:起码要500文钱。又问:鸡是你们吃的?回道:是。陈知县又问:你可知道斗米斤鸡这句民间俗语。富商儿子摇摇头。陈知县向堂上旁听的广大乡亲高声说道:父老们!中国有句古话斗米斤鸡,养一斤鸡可要吃一斗米呢!又问老头:你这只鸡多少斤?回县爷,四斤,昨天出门时称过的。老头带着哭腔说。好,陈知县对老头说:衣服半新半旧,折半算你给他250文钱,扯烂的衣服归你。他给你四斗米,搬运到你家的运费250文钱由他给你。富商儿子不服,说,我的衣服归他,那他的鸡就该归我。鸡?鸡不是已经归你吃了嘛。陈知县笑扯扯地说。一个官员,心怀怜悯、正义之心还不够,民间的疾苦、生活知识也很重要。有时,它是你手中锐利的武器。

 陈锡鬯德政坊,建于清光绪后期,是县人为怀念离职后的知县陈锡鬯而建的德政坊。德政坊上的对联

 

  能用猛仍能用宽,抚字勤劳,仁者襟怀儒者度;

 善筹饷犹善筹兵,干戚固守,文臣经济武臣风。

 

才毋逞,智毋矜,是西汉循良,五载共钦廉吏;

 境致安,民致富,看川南冠冕,双旌遥想能臣。

 

陈锡鬯不但关心民瘼,而且家世渊源深厚。岳父是湘中名臣刘蓉,曾任四川、陕西总督。而刘蓉是曾国藩的亲家,也就是说,陈锡鬯与曾纪泽是两老挑,陈锡鬯喊曾国藩姻伯。陈锡鬯虽为富顺知县,但与当时的高层人物私交不浅,比如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据分析,陈宝箴在光绪面前力荐刘光第,就与陈锡鬯的努力分不开。民间有人说,对刘光第来讲,成也陈锡鬯,亡也陈锡鬯,是陈锡鬯把他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此话差也,一个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锡鬯离开富顺,赴泸州任职。老百姓泪泉相送。

 

编者:陈锡鬯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一方面受父亲陈光叔的影响,读书重实践,其父光叔先生于书无所不窥,著有经义若干卷。道光末年,先生知天下且乱,谓人曰:不出数岁,国难必起,惟楚材足以靖之,见人之未见,其眼光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与其朋友圈有关。陈锡鬯的岳父曾任四川都督,据《近代名人小传》记载:(刘蓉)好才爱士,赣人陈锡鬯,方贫困,一见许其显,招入幕,且以(次)女妻之。刘蓉为湘军名将,素为曾国藩倚重,陈锡鬯得之与曾国藩有所交往,与曾纪泽、郭嵩焘等人来往颇多。

 陈锡鬯都思想开明即使以监生出身,即使是治理小县,都真抓实干。无论是在江安,还是在富顺,还是在达州,陈锡鬯都践行经世致用的理论,奖拔人才(允许刘光第考试就是不囿旧制的表现),扶危救困,离任之时,百姓多有挽留。

 1876年,日本驻华使馆外交官竹添进一郎游历川蜀,巧遇时任江安知县的陈锡鬯,彼此相谈甚欢,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栈云峡雨日记》中,竹添进一郎对陈锡鬯做了如下记录:从外表看,陈知县风采蔼然,君子人也从家世看,陈知县出身名门世家,其父博览群书,撰述文章;从政绩看,陈知县勤政爱民,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检索新城陈氏资料时,发现陈锡鬯与刘光第的交往记录。遍查黎川的相关文献,暂未见陈锡鬯的信息,有必要查缺补漏(吴琪整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09

Trending Articles